近日,据香港明报报道,李嘉诚旗下的和记黄埔集团(以下简称和黄)旗下的屈臣氏即将分拆上市,估值高达250亿美元(约1950亿港元)。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数据显示:截止到目前屈臣氏这一员和黄系的主力“大将”2012年实现销售收入1,490亿港元(合192亿美元),同比增长4%,而2013年上半年实现销售收入757.6亿港元(合97.6亿美元)。除了这么耀眼的数据之外,这家全球顶级的美容护理产品零售巨头在中国市场也是难遇对手。2011年,屈臣氏在中国内地突破1000家店,2013年屈臣氏第1500家店在安徽开业,从而完成了中国区市场从一线城市到四线城市的覆盖。
这家“凶猛”的零售美容业“巨头”诞生于中国,不过令人惊讶的是,其创立者是一名外国友人。大约在1828年,有一位叫A.SWatson的英国人在广州开了家西药房,取名广东大药房。1841年药房迁到香港,并根据粤语发音(屈wat1,臣san4)将公司名译为“屈臣氏大药房”(A.SWatsons&company),这就是屈臣氏的由来。这个以药店经营起家的公司至今仍保留着这一特色。
随后,这家老牌企业在1981年被李嘉诚旗下的和记黄埔收购,成为和记黄埔的全资子公司,随后将业务扩展到保健产品、美容产品、香水、化妆品、食品、饮品、电子产品、洋酒及机场零售业务等多个类目。而在1989年,屈臣氏才在中国北京开出第一家店,之后若干年,相较于屈臣氏在全球领域依靠资本铁蹄完成国际化扩张,在国内市场屈臣氏真正的起步开始于2004.。那么人们不禁要问这个零售巨头到底有何扩张的秘密,让它能够拥有250亿美元的身价?
第一张王牌:战略控股和并购
理解李嘉诚商业策略的人都会明白,李嘉诚旗下的长实系和和黄系都以凶猛的扩张和并购著称。而其旗下的屈臣氏也有着鲜明的烙印,在成长为全球顶级的个人护理用品零售店之前,屈臣氏经历数次的资本“西征”。
2000年,屈臣氏西征欧洲,收购英国Savers连锁店;2002年向东,收购荷兰Kruidvat集团;2004年,成功收购拉脱维亚Drogas公司,此举标志着屈臣氏进军波罗的海国家市场并初战告捷;
2005年,李嘉诚斥巨资近55亿港元收购法国最大香水零售商Marionnaud的控股权,这是屈臣氏首次在欧洲大规模的扩充自己,使屈臣氏在欧洲重点发展战略得到有效的执行。欧洲由于经济发达,中产阶级聚集,这样的消费者规模正好吻合屈臣氏的消费定位,如此的一项大型并购行动不但使屈臣氏的营业网点增加了1300家,而且营业规模超过100亿港元。这一次并购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屈臣氏通过并购的方式终于顺利的进入欧洲主流生活圈。也正式进入世界主流经济圈。
同年屈臣氏收购总部设于圣彼得堡的保健及美容产品连锁店SpektrGroup。这项收购让屈臣氏的全球业务伸展至俄罗斯,进一步巩固了其作为全球最大个人护理、美容零售商的地位。
屈臣氏资本铁骑继续横扫欧洲,2006年,屈臣氏把乌克兰唯一全国经营的保健及美容产品连锁店DC的65%股权收入囊中。
当然,在欧洲衔枚疾进的过程之中,屈臣氏也并没有忘记自己的大本营——亚洲和中国市场。在与香港地理位置相近的东南亚,屈臣氏还是依靠最为擅长的并购策略。据公开资料,屈臣氏2003年收购菲律宾某知名药品零售企业;2004成功收购拉脱维亚著名Rota公司旗下大型零售连锁企业—DROGAS公司,2005年还收购了英国MerchantRetail香水连锁店马来西亚ApexPharmacySdnBhd药店。
第二张王牌:借力商业地产
对于中国这个代表未来的市场,没有人会放弃。与传统的零售巨头进军中国大陆市场依靠独立行军策略不一样,屈臣氏善于合作。在大陆市场,与商业地产商的捆绑合作无疑是最快的行进路线。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