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创业家来自军队
但要谈以色列强悍的高科技业,若忽略以色列国防军,宛如缺了角的拼图。2013年,《以色列国土报》(Haaretz)公布一份调查报告,36%的以国高科技新创企业家,曾服役于以军科技部门;另有29%的高科技员工也出身类似的科技单位;其中曾有10%在情报单位8200部队服役过。
在以色列颇为知名的科技大厂,如去年被Google以11亿美元收购的导航软件“位智”(Waze),或Stylit、Nice、Comverse and Check Point等,无不“师出同门”。
“相同部队单位出身的人,会形成绵密的网络关系,”吉利洛(Glilot)资本创投合伙人克莱斯坦(Arik Kleistein)表示,军中相似背景的人,清楚了解该单位的口碑,和士官兵拥有的技术和能力,“想找人或找资源,只要打通电话或写封E-mail问军中同袍,就搞定了。”
以色列军队也是企业的人才筛选库,可让业者轻松挑出好人才。企业主很明白,哪一支部队打过什么仗、什么部门有什么能耐。
例如曾任20年后备部队教官,退役后被一家以色列设备商相中的高洛德斯基(Michael Gorodesky)说,若应征者的学历、表现相差不远,企业主会更看重其部队的资历和表现。奇克软件开发(Zikk software)创办人高飞(Ariel Gottfeld)举例,若出身特种部队,业者会认定:“这家伙具备强悍毅力和抗压性,性格够硬。”
大数据“军转民”
其实许多以色列士兵都能在部队里的“电算及信息系统中心”学习程序设计、团队合作、项目管理和创造力。其中,8200部队的大数据数据库,即培育出无数顶尖的电算工程师。情报部门士兵可透过价值连城的巨型数据库,对敌军的意图进行分析和数理演算,预判敌人的下一步。若将这套信息管理系统和运作模式,运用在商业模式上,即可判读民众的消费和使用行为,精准营销。
情报部门退役的新创公司“任我行”(Any.Do)执行长帕奇克(Omer Perchik),正打造一套探析使用者意图的行为引擎,把部队的数据解析能力运用在商业上,透过解读民众运用网络工具的习性,推测使用者意向。
这可解释为何IMB、Google、微软、英特尔、通用、eBay和思科等国际科技巨擘,早已进驻以色列,耗资成立研发中心。因为以色列拥有高密度、素质优异、具实战经验的巨型数据库处理、分析及网络安全工程师。
跨专业技能
以色列的军队和企业还会要求成员学习“跨专业技能”,每个人要有操作不同专业或部门的能力,而非在象牙塔内称王。这种混搭风运用在商业上,更能迸发出无限创新力。例如胶囊摄影机(Cap-cam),即是结合军用侦察摄影技术和医学胶囊的创新产品。
在18~21岁的服役阶段,多数以色列人快速浓缩经验、观点和成熟度。枪林弹雨的战斗中,年纪20出头的士官兵必须负责众多弟兄的身家性命和数百万美元的设备,体验生死一瞬间。
在精英科技部门,同样年纪的士官兵常会被委派负责尖端武器系统的研发任务。必须在一切浑沌未明中,进行高风险决策。这种特殊训练让他们日后在企业商场上发光发热。
“大学课堂不会教你如何在高风险和高强度压力中,做出生死存亡的决定,”在以色列中部最大军事训练营“兹瑞芬”里,一位不具名的以色列军官指着一群结训后,准备派往前线的士兵说道。
历经真枪实弹试炼后,许多以色列年轻人进入大学进修,他们的思惟明显和美国同辈孩子有天壤之别。“和美国学生接触后,我认为自己比他们更成熟,”曾在以色列和黎巴嫩边境担任前线砲兵的26岁希伯来大学学生施洛米(Shlomit Zak),坚毅的眼神和口吻,早已没有青涩稚气。
这是当兵所培育的附加价值。他们在部队所培养的旺盛斗志和“万事皆可能”的生存理念,退役后,打造出以色列创新王国的地位。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