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1月21日),24券前CEO杜一楠发表了一篇道歉信,洋洋洒洒3000字阐述了创业失败的教训。读完之后,作为该品牌初创时期品牌工作的第一主导者和推动者,笔者一直想写写24券的那些事儿,正好借此机会深入地阐述,并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与24券的那些事儿
说起来,笔者算是国内最早从事团购品牌营销实践和研究的人。2010年经由赶集网CEO杨浩涌的介绍,杜一楠通过电话与笔者建立了联系,由此也拉开了24券品牌的整体塑造工程。
当时的团购刚刚在国内萌芽,24券是国内最早一批创业团队之一。鉴于Groupon模式的新颖,特别是其能看到现金流,当时已经有迹象显示,类Groupon模式将在国内快速被copy复制。24券如何快速成名,扩大知名度,提升销量,以及继续吸引VC关注和支持成为当时的重要问题。
记得很清楚,当时在苏州街的商住两用房里,在杜一楠昏暗的小办公室里,笔者与其商量,并和后来的COO彭雷共同制定了24券品牌战略:从品牌定位,到品牌logo形象的重新梳理。随后,笔者主持了24券从融资到全国市场开拓等方面的系列品牌沟通工作,并参与了一些24券市场销售等方面的整体工作。
24券那时候在业内外是风光无限的,记得有次参加艾瑞组织的团购研讨会,在离开时,与电梯间里遇到满座CEO冯晓海,聊了两句,他也赞扬了24券品牌工作做得到位。那时是2010年的8月份。
在24券开始全国扩张后,杜一楠曾经邀请笔者出任24券市场总监,但由于多重原因,24券最终招聘了后来一直任职24券市场总监的吴女士。由此之后,24券正式进入了高速而疯狂的快行道,2010年春节期间,仅全国市场的广告投入就近亿元人民币。
进入2011年之后,与杜一楠见过两次,也有过比较深入的沟通和建议。那时发现24券已经变成了一个近5000人的庞然大物,每月的运营支出高达1500多万。而杜一楠本人也进入了一个尴尬而危险的境地,英雄主义开始在这个84年出生的年轻人身上快速滋生起来。
随后,就发现了各种渠道上开始充斥各种24券负面报道,再往后,24券大裁员。到如今,24券已变为中国团购史上的一个记忆,留在了大家脑海里。
在与24券的老员工一样,笔者也与大家一样,一度黯然神伤,毕竟曾经投入过很多精力和感情的一个“孩子”,就这样夭折了。今天再提起来,也依然有很多遗憾,但是依然要感谢24券,特别是那些曾经为24券奋斗的创始团队成员,尚耀庭、孔令博、张旭等老朋友,现在也依然会有联系,都是非常出色的人才。
二、由24券倒掉看团购和电商
随着24券等团购网站的倒掉,中国本土团购市场和团购企业的混乱和泡沫相继破灭,再加上近些年新模式还在不断地涌现,O2O等新概念完全盖住了团购的声音。一时间,对于团购几乎成为业内外的一个避讳,更有甚至认为团购已死,毫无前途。但在对团购和电子商务的研究实践过程中,笔者却持有不同的观点,始终认为团购模式的挖掘和创新还并未到头。
美团网、窝窝团等网站依然坚挺发展,说明团购依然在不断演进。或许很多人要说,这是O2O等新概念的作用,但笔者要说,团购模式本身就是一个嗷嗷待哺的婴孩,O2O也好,LBS也好,都可以作为其养分,供其发展壮大,自成一派。
同时,2013年,随着更多传统企业加入电商阵营,在团购领域或许将更为细分,笔者自己设想,或许未来将会出现几类电商模式:
1)以淘宝、天猫、京东等为核心的平台类电商;
2)以顺丰优选、聚美优品等为核心的垂直服务类电商;
3)以团购网站为核心的精品优质O2O/C2B服务类电商;
4)以万达为首的传统企业探索性的电商类型。
在未来的发展中,移动互联网对于电商的价值将会进一步凸显,团购O2O/C2B、传统企业电商由于先天的优势,如能在移动端创新发力,不排除有弯道超车的机会和潜力。
此外,无论是团购,还是电商,在未来,除了优秀的产品服务之外,品牌营销、资源匹配将成为两大核心竞争力。而传统企业转电商,在品牌、运营经验方面的短板,将使得周边的产业链条和服务得以快速成长。笔者目前就已经得到几家企业及培训机构的邀约,2013年为其提供品牌顾问咨询、以及相应的培训服务。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