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精神式创新——在大部分发展到成熟阶段的行业当中,不要说开拓式创新、升级式创新的机会没有了,就连差异化创新的机会也没有什么空间,这时候可能你仅仅能够依赖的就是精神式创新了,你只能通过取得人们在情感、文化、价值观层面的共鸣来实现创新。
如果你的消费者消费你是因为可以通过你向外界传递出自己的价值主张,比如说通过开牧马人标榜自己很man、通过穿无印良品来标榜自己很小资、通过去西藏旅行来标榜自己很文艺,那么你就成功了。不过精神式创新是一道宅门,因为真正具有价值观输出能力的企业并不多。
7、破坏式创新——可能很多人都听到过这样一句话:“不要和傻瓜理论,因为他会把你拉到和他一样的水平线上,然后用他丰富的经验打败你。”破坏式创新就是这样一种创新,行业的新进入者相对于CYE行业领先者,唯一的优势就是他没有什么东西好失去,所以他就可以制定新的、带有破坏性的行业规则,然后把你拉到和他一样的水平线上面,再用他的经验打败你。当年淘宝打易趣,易趣是跟商家收取上架费的,交易也要收佣金,而淘宝作为后来者直接打出免费牌,一下子就把商家给吸引过去了,这就是典型的破坏式创新案例。
创新是如何产生的?
创新一定是依赖于创意的,这毫无疑问,但仅仅依赖于创意,对于创新肯定是远远不够的。这就好比说,投资一定是要有一定的资本,但是你仅仅有资本肯定是不够的。
对于创新来说,第一位的要素还是能够把当下放在一个历史的背景当中,看到大势往哪个方向发展,这就是我一直所提倡的“浪潮之巅”理论。这个世界上最不缺的就是选择,选择的方向太多,就会令人无所适从。
看清大势的作用是你可以把90%的选项排除掉,把你有限的那一点创意资源投入到10%的选项里,这就等于增加了你的创新成功率。因为我判断我们的时代正在走向一个开放的去中心化时代,因此我很愿意在这个方向上赌一把,赌未来的企业会采取开放的社会化协作工作方式,替代现有的封闭式工作方式。
第二位的,则是看到你在行业当中的位置。大部分人的命运可能是给定的,由于某种机缘巧合的原因而进入到了某个行业,那么你就要对于行业的格局足够了解,然后清楚的判断自己在行业当中所处的位置。如果你是领先者,那么你可能只要“守正”就够了,就不需要“出奇”了,这个时候创新可能不是特别必要的事情。
如果你是追随者,那么你可以选择升级式、差异化、组合式、精神式、移植式等创新方式。如果你是新进入者,那么你甚至可以采用破坏式创新策略。
我们看到,苹果这几年就从一个锐意创新的进取者变成了小心翼翼的保守者,估计也和它目前所处的市场地位有很大关系。而跟随者三星则敢于推出5寸以上的巨屏手机,差异化出来一个新的细分市场。接下来国产手机厂商们作为破坏者,把巨屏手机的价位从4000多直接降到了3000以内,甚至有些新生品牌降到了1500元以内,这又让三星也变得很难受。
在汽车市场里,Jeep采取了激进的“升级+差异化”策略,通过配置9速变速箱(相当于智能手机上8核的概念)这种当前最先进的技术来提高自身的科技感,然后通过外观设计的大胆转变把自己从单纯的越野车品牌扭转到城市SUV的定位上,这也是结合自身所处的行业位置而选择的创新策略。
第三,创新需要有一个开放的土壤才能产生。我们有没有发现这样的现象,某个公司的老板发现创新很重要,于是就成立了“XX研发中心”、“XX研究院”、“战略部”专门负责创新工作,有些可能没有设立专门的部门,但是却组织召开很多“XX创新工作会议”、“XX头脑风暴”,但他们往往都是无功而返。
为什么?道理很简单,创新并非某种专业技能,它的来源非常复杂,有可能是第一线的销售、客服人员发现了创新机会,有可能是市场部门发现了创新机会,有可能是研发部门发现了创新机会,如果单纯依赖于某个“创新部门”,则会抹杀其他员工创新的可能性。
创新依赖的是群体智慧,要实现创新,就必须具备能够激发群体智慧的开放土壤。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