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法务及财务:
54. 请一个不贵且愿意协助的法律顾问,让股东们重视法律约束而不是酒肉之盟。
55. 与重要合作伙伴的合同协议及其签署最好由公司法律顾问认可。
56. 如果有创造性的技术,要及时通过专利、著作权等知识产权形式保护起来,也许还能帮你申请政府补贴。
57. 如果公司业务范围涉及到专营或垄断企业利益的时候,做个全面的法律法规问题诊断非常有必要,比如是否需要卫生许可/医疗器械认证/资质认定等,问题要及时规避。
58. 创业前期的财务还是创始人自己做吧,活儿不多,又没有收入,就是打开电脑从自己账户上划钱出去,记录个流水。如果公司注册了,那就让代理公司协助做个外账。
59. 创始人一开始就要有财务概念,学会基本的财务常识,在别人指导下能独立进行简单的财务管控。
60. 如果有融资请一个专业一点的财务是很有必要的,投资人一般也会这么要求。
(九)批量及供应链管理:
61. 与供应链做朋友,无论他是不是土豪老板,不要想当然的认为自己是客户,就要当人家大爷,有时候也许你得叫他们大爷,所以还是做朋友比较公平。
62. 要大批量,就得直接面对各个供应商,不能图方便好玩儿,淘宝上搜一堆便宜零件回来,要么经常会规格不对,要么再想要的时候却断货了,甚至店铺关门了。
63. 每个零件的供应商都是个圈子,如果是重要零件,就需要你打进圈子获得资源支持,君不见雷教主经常跟高通的高管一起混么?
64. 确保你的市场计划与供应链的计划匹配,不然你会经常卖期货,是链条它就容易断。
65. 如果你信誉度不错,你还可以让供应商赊账一段时间,这样你就可以把钞票留着自己公司周转,再给供应商,这是卖硬件产品的一大魅力,很多时候资金周转不是问题。
66. 当然,遇到高通这样的江湖霸主,你可能得提前几个月把满当当的钱袋子提到人家府上做个登记,然后月底求人家给施舍点吃的。
67. 做软件的公司都喜欢轻资产运营,那么找一个供应链管理企业帮你打理也不错,只是要找对人帮你打理。
第三部分:发展与提升
(十)品牌、营销、销售、市场
68. 品牌是一个公司的形象和价值体现,只要告诉人家你是谁,要干什么,就已经初步建立起你的品牌雏形了。
69. 品牌的诀窍不在于申请很多商标,而在于搞清楚你做的是什么,有什么价值,为什么用户需要你,与别人有何不同,这是品牌的关键——品牌定位。
70. 没有品牌,就自动会被归类到无名山寨,用户不会分辨,也不会花时间去分辨。
71. 营销就是将品牌通过各种手段兜售出去,让用户知道你,手段无不用其极,注意分寸就好。
72. 有奖转发和大V转发已经不灵了,笑点尿点也看厌了,营销是需要不断推陈出新变革的,但好的“口碑”就是最好的营销,似乎几千年没变过,最值得继承发扬。
73. 软硬件产品,需要同时考虑线上、线下的营销和销售差异,并有益结合起来,自家人不要先打起架来,自乱阵脚。
74. 市场研究是个非常关键的工作,了解用户了解市场,然后才有最佳的决策,市场研究贯穿产品的出生、成长、死亡的各个环节。
75. 创始人不一定要懂市场,但一定要找到懂市场的人。
(十一)商业模式浅析:
76. 周教主说的很有道理:“商业模式包含四方面内容:产品模式、用户模式、推广模式,最后才是收入模式,要怎么去赚钱”,软硬件产品更是要考虑赚钱,因为有硬性成本抹不去。
77. 商业模式一定要简单、可行、切合实际,有成功的案例参考最好,而不是那种一个金点子就能改变世界的奇思妙想,“阅后即焚”这类仅限于App,硬件产品很少见这么轻易就成功的。
78. 商业模式包含好的运营思路和方法,如果不懂运营,再好的商业模式也都是死亡模式,融资也只会加速死亡,或死得更响亮。
79. 商业模式需要创新的“互联网思维”,即使最近各种“严打”,但道理跟多年前没变。
80. 要打造自己和团队都觉得靠谱可行的商业模式,而不是为着讨好投资人而订制的假大空战略,虽然投资界鱼龙混杂,但“人傻钱多”的事总是不会被你遇到。
81. 商业模式确定之前可以像办特区那样先行先试,确定之后还必须根据市场环境的变化而及时调整,确保它是活的,不是死的。
82. 某些预言家喜欢吹嘘硬件免费,当然会实现,但也不用担心,至少在缺乏好硬件产品的当前,用户会为好的产品付钱,还没有为软件服务付费的习惯,所以先舍点成本做个好的产品才是正道。
(十二)瞎扯一下融资:
83. 如果先有钱,再有创业,这是创业者的梦想。没有人会拿一只鸡蛋给公鸡孵,得把自己打造成为能生蛋的母鸡,蛋和小鸡就都有了。
84. 融资的过程会是曲折漫长的,也有峰回路转,要有波澜不惊的心态,不然容易走入一个个投资人圈好的钻石坑里面出不来。
85. 首先得做足够的自我评估,足够自信,然后才能上台面。
86. 除了要融到资金,投资方的背景和手上的资源是个不容忽视的要素。
87. 融到的钱要用,用到最需要的地方去,只有母鸡变火鸡,融资才有意义。
88. 如果生存成问题面临倒闭,就别浪费时间去融资啦,赶紧承认失败或转行或上班去吧,投资方可不是壹基金,纯商业角度看跟某某会更接近。
(十三)足够重视团队及管理:
89. 如果你是一个软硬皆通的极客,那么恭喜你,做个独行侠最好,这样就没有沟通烦恼了。
90. 团队包括跟着你赤脚下田的兄弟,还应该有一帮在背后支持你的小伙伴们,在必要的时候你还可以去拉他们下水。
91. 如果是初次创业,建议找一个创业导师,在团队建设和磨合上可以给你们经验,甚至某些时候是团队内部的和事佬。
92. 创业不要只找同事和熟人,一个多元化和多层次的架构容易配合协调,减少某些原有的缺陷,有利于长期发展。
93. 按绝大多数的经验,均分股权结构最容易散伙。没有绝对的公平,最好的结构是金字塔,相对集中能提高管理效率。
94. 如果都是技术和业务合伙人创业,早期股权最佳方式是按投入金额和必要的资源贡献大小而分配,不投入资金和资源的,只有技术入股的,尽可能通过期权激励,特别是软硬件创业需要的资金还不小的时候,更考验决心和毅力。
95. 公司应该有各种声音,多元化思维,但主旋律只有一个,那就是创始人或大股东,如果没有这样的灵魂或领军人物,那么纯民主决策的做法只能是危机重重。
96. 分配好早期股权,也预留好期权,团队是需要不断增长的,给以后留点想象空间。
97. 初期的团队宁缺毋滥,缺一个可以找人接替,多一个人要离开,团队容易离心离德。
98. 某些技术岗位,找个靠谱的人先兼职再入伙也不错,在兼职期间还可以相互磨合一段时间,合适的时候再全职合伙。
99. 如果自认为经验不够,最好的方式是参与到别人主导的创业中去,大多数创业经验都是从合伙创业中学来的,一下海就成功毕竟是少数。。
后记:第100条军规:规矩是用来打破的,最重要的是自身的思考和践行。如果够牛B,轻易将前面的99条军规都踩在脚下,还能站着把钱挣了,那一定是整个软硬件创业大军的灵魂人物,绝对称得上中国的“乔布斯”诞生。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