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富豪将财富挥霍在购买奢侈品,不利于中国实体经济
在全球奢侈品市场因为经济危机遭受打击时,中国奢侈品市场逆流而上,扮演了“拯救者”的角色,然而中国自身的实体经济却因为缺乏投资而陷入寒冬,无人“拯救”。
经济学家郎咸平曾在演讲中强调一组数据:2009年初经济危机时,中国的进口暴跌了43%,其中工业设备进口下跌40%,这说明很多制造业企业退出了市场。而经济危机以后,政府为了压制因货币超发引发的通货膨胀,不断收紧银根,民营企业遭遇了空前的资金紧张,投资严重不足。若先富阶层能将财富用于投资实体经济,将对中国实体经济产生很大助力。
而购买奢侈品则不利于财富的循环和增值,正如郎咸平所说:“你买奢侈品根本就没有想过要再把它卖掉,因为这种高端商品基本上没有二级市场。所以这些资金就永远被套住,再也不可能流回实体经济。”
奢侈品热不等同于扩大内需,中国企业难以在奢侈品热中分一杯羹
奢侈品热并不等同于扩大内需
奢侈品热并没有带动起中国居民整体消费水平的增长,全国居民消费占GDP比重多年来一直在下降,从2000年的46%下降到2010年的34%,预计到2015年居民消费占GDP的比例将进一步下降到占GDP的25%左右。
况且奢侈品热所产生的经济影响,与“扩大内需”战略所希望达到的效果并不一致。奢侈品热虽然代表着一定消费规模,但扩大内需的目的,不仅仅是停留在消费规模的扩大,而是希望通过消费的扩大来拉动生产,进而拉动经济循环增长。但是以目前中国奢侈品市场的现状来看,很难达到这一效果。
中国企业难以在奢侈品热中分一杯羹
随着1992年路易威登的第一家专卖店在中国开业,迪奥、爱马仕、阿玛尼等国际奢侈品牌一个个尾随而来,逐步占领中国市场。调查统计显示,中国消费者心中的奢侈品名录,位列前50名的奢侈品品牌,来自欧洲的有34个占68%,来自美国的有14个占28%,而本土奢侈品牌则默默无闻。
因为奢侈品真正消费的不是品牌名称或是品牌价格,而是一种具有历史厚重感的品牌价值,以及其所代表的有品质的生活方式。而“中国制造”在世界树立的形象更倾向于工业化生产,价格低廉的批量生产,这与奢侈品所遵循的品牌形象是相违背的,以致于中国一直难以培育出自己的奢侈品牌。
这种情况下,即使中国消费者对于奢侈品的消费习惯已经被培养出来了,也很难拉动本土奢侈品产业的发展。另外,虽然有一些国际品牌会将一些生产环节交由中国企业代工,但这种代工多是附加值较低的廉价代工,中国企业很难分享到其品牌效益。
结语:奢侈品热出现在社会平等和富裕程度都未达标的中国,并不是一件幸事。中国富人旺盛的购买需求并不能带动起本国奢侈品牌的发展,同时挤压了实体经济获得投资的机会。
详情请见专题:中国式奢侈品热是一种经济病态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