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中国十大暴利行业
-----中国房地产业再登榜首
2006年中国的现实是,暴利行业暴利依旧。于是,我们就不能不倍加关注中国的暴利行业。2006年10月10日,用《中国十大暴利行业》从coogle 中搜到的条目,竟达到的330万条。
所谓“暴利行业”,并非是单看该行业的利涧率或利润绝对值。我们更关心的是,此种行业暴利对中国经济的危害,此种暴利对国家财富的掠夺,对百姓利益的侵犯。本文便是它们的黑名单。
房地产 暴利率*****,暴利绝对值*****,垄断程度****。公众评价恶誉度*****。(*星级)
2006年中国房地产业再次荣登榜首。在五年五次发布的《中国十大暴利行业》中,中国房地产业四次荣登榜首。 医药业
暴利率*****,暴利绝对值*****,垄断程度****。公众评价恶誉度*****。
“医疗、教育、住房”,成为压在中国老百姓头上新的“三座大山”。这“三座大山”的第一座大山便是医疗。这“三座大山”亦为《中国十大暴利行业排行榜》榜首三甲。
尽管自《中国十大暴利行业排行榜》2002年诞生四年以来,医疗业年年榜上有名,2005年第一次登上榜首地位。2006年,它的三甲地位依然不可动摇。
教育
暴利率****,暴利绝对值*****,垄断程度****。公众评价恶誉度*****。
“择校费”是中国教育乱收费的第一费,不仅它的单笔收费额名列榜首,在教育乱收费的比重也同样名列榜首,占据了教育乱收费总额的半壁河山,而且它还是一种“合法的”教育乱收费。“择校费”是中国教育乱收费鲨鱼的牙齿。
金融业
暴利率***,暴利绝对值****,垄断程度*****。公众评价恶誉度*****。
2006年,中国老百姓对中国银行业贪得无魇的、无法无天的收费大爆炸,终于忍无可忍,满腔的愤懑如火山爆发般地喷涌而出。从2006年6月1日开始收取的银行卡ATM机跨行查询收费,成了这件事的导火索。
电力业
暴利率****,暴利绝对值****,垄断程度*****。公众评价恶誉度****。
2006年6月26日,《第一财经日报》刊登了如下一篇报道:《年薪10万的抄表工》。该文披露了这样一件事:一家电力企业的一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抄表工,他每月的(干)工资为6,500元。
烟草业
暴利率*****,暴利绝对值****,垄断程度*****。公众评价恶誉度****。
烟草业是第一次进入《中国十大暴利行业》的,中国烟草业的暴利引起公众的关注,源自2006年7月26日《中国青年报》的一篇报道,在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法院审理的一起索赔案中,意外曝出烟草行业的惊人收入:杭州烟草中层干部年收入竟高达30万元。远远高出国家最高一级公务员年薪10万元的工资。
在中国垄断行业的员工收益中,国家专卖的中国烟草业位居榜首。
中国烟草业之所以能开出如此之高的工资,源于中国烟草业的暴利惊人。
殡葬业
暴利率*****,暴利绝对值****,垄断程度****。公众评价恶誉度*****。
殡葬业是老牌的暴利行业了,不过这个老牌暴利行业的《老兵新传》,又衍生出了2006版。2006年9月,中国许多媒体都纷纷报道了这样一条新闻:《谁逼得百姓死无葬身之地?》。
高速公路业
暴利率****,暴利绝对值*****,垄断程度***。公众评价恶誉度****。
中国的高速公路以全球最快的速度,迅速地出现在中国的国土上。到2005年,中国己建成的高速公路总里程达3.43万公里。几乎是在一夜之间,综合国力位居世界第七的中国,成为了世界上高速公路总里程位居第二的国家。
全世界不过14万公里的收费公路,居然有10万公里在中国。中国成为了全世界收费公路总里程最长的国家。中国一个国家的收费公路,便比全世界的收费公路总和还要多,而且竟多出250%。我们能不警觉地问一声:这正常吗?这“公”路还是“公”路吗?
最不该私有化的国家资产,却成了私有化程度最高的国家资产。
昂贵的路桥费大大地加重了中国企业商品生产的成本,大大地加重了老百姓出行的负担。
美容业
暴利率*****,暴利绝对值***,公众评价恶誉度****。
2006年4月,中央电视台《每周质量报告》报道了举国震惊的"金丝美容"骗局事件。第一次为国人掀起了美容业暴利黑幕的冰山一角。
金丝美容手术的标价从最初每根为1万元,到2005年上涨到了10万元,而一根金丝的生产成本只有9块钱,其暴利骇人听闻,受害人数多达上万人。其中有位广东的女士,以每根十万元的单价,花了130万元作了全身的"金丝美容"。
防毒软件业
暴利率*****,暴利绝对值****,垄断程度****。公众评价恶誉度****。
电脑软件进入《中国十大暴利行业排行榜》己不是第一次了,但此前是以“网络游戏”的身份进入的,在2006年,则是以防毒软件的身份进入的。以此种身份进入还是第一次。
对于正版光盘而言,每张的复制成本不过9分钱,高档软件加上包装成本不过两三元钱,但售价却高达100多元。中国的计算机上网用户己超过了1.2亿台,你可以计算一下,防毒软件是如何暴利如山又暴利如雨。
业内盛传的一个半公开的秘密,即防毒软件的生产商(很可能)便是生产电脑病毒的大毒枭。这是一个很能说服人的推理,因为每一个新病毒的出现,防毒软件的生产商都是最大的受益人。每一次电脑病毒大发作,防毒软件的销量便会大爆炸。有强烈的逐利冲动和作案动机。
公安部国家计算机病毒防控中心应将防毒软件的生产商作为重点监控对象,并尽快就此疑问,给公众一个交代。
最新发布的《2006年中国十大暴利行业》,发表在刚刚出刊的2006年12期《共鸣》杂志上,此文为摘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