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浮宫 泰姬陵 大英博物馆
博物馆生态圈面面观

在博物馆(院)内外建立文化创意产业圈,以求达到社会知名度和经济效益双丰收,这是目前世界各国博物馆共同追求的目标。然而,目的相同并不代表实施方式相近,在各大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PK”的前沿,也许有很多运营模式值得我们思考。
◎卢浮宫——
追求独立的运行模式
卢浮宫是在法国国家政府领导下运行的博物馆,现在越来越独立。卢浮宫博物馆馆长卢瓦耶特在一次演讲中表示,从2004年开始,像凡尔赛宫、奥赛博物馆一样,卢浮宫也变成了一个行政公共机构,要保留门票收入作为自己运行的费用。这些门票收入的 20%,来购买新的藏品。
除此之外,卢瓦耶特表示:“国家和企业也给卢浮宫提供一些财政支持,比如企业赞助我们的同时会在税务上得到一些优惠,但是这部分资金只能用于购买被认为是文化遗产的文物。”
“我们博物馆可以保留自己的收入,可以自主决定收入的投资用项。如果开支超出收入的话,就由博物馆自己负责收支平衡。博物馆每年发展目标能否实现,评估是非常重要的,从现在开始我们要对业绩进行评估,评估我们取得的成果,看看我们是否已经达到确定的目标。业绩的报告是由外部的独立审计单位进行认证。”
◎泰姬陵——
最高法院保卫“宁静”
2004年,印度泰姬陵350岁生日,庆祝活动会在距离泰姬陵两公里以外的红堡举行。之所以如此安排,是因为在这座世界文化遗产原址上举行活动需要得到印度最高法院批准。
连自己的生日都要在别的地方庆祝,这样的做法目的只有一个:保卫泰姬陵的宁静。
在泰姬陵举行活动需要得到印度最高法院的批准,这充分说明了泰姬陵作为印度“国宝”所受的重视,国之瑰宝,显然不能仅仅由管理者(包括政府)来决定它的使用。
◎大英博物馆——
免费门票的诱惑
大英博物馆的文物收藏可谓广博,堪称一座世界历史博物馆。
大英博物馆创建至今一直免费开放。该馆馆长麦·葛瑞格曾在北京说,大英博物馆自创建以来一直是免费对公众开放的,因为这些藏品属于公众。但他强调,大英博物馆同样要取得效益,他们的做法是将收取门票的方式转变一下,比如给平均每年600万参观者设立咖啡、茶歇的地方,以此完善自身的产业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