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盟不一定增强竞争力 对此,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研究所专家认为,在中国物流行业中以加盟模式扩张市场占有率的企业并不少见,但如果没有核心竞争力就很难成功。尤其是当外资逐渐深入中国市场之时。
所谓核心竞争力,除了客户渠道、基础设施之外,还包括雄厚的资金支持。
据物通天下方面介绍,平台成立后将共用物通天下的品牌,共同给物流运作买保险,保险的退保额度会由原先的3%增加到20%;另外,共创合作组织的团购优势,譬如团购运输车辆以及团购运输耗油,都会带来附加值,用于各省区的公积金。
“虽然不需要我们交钱,但也不提供资金,而且对物通天下本身的资产有意含糊。”在大会现场,记者从一家物流商处了解到,8月2日物通天下已经带领几家物流企业到其公司总部参观,包括8万平方米的库房。但是,该物流商进一步了解到,此库房只是物通天下长期租赁的固定资产。同时,普遍物流商也认为,以目前物通天下的框架尚不足以支撑起全国业务。
与之相比,近期全球快递巨头联邦快递在京的上地地区地面操作站投入运营,该操作站已经是联邦快递在北京成立的第三个地面操作站,其投资24.46亿元的亚太区转运中心项目也在2006年底开工;而成为北京2008年奥运会物流和快递赞助商的另一物流巨头UPS,在2007年第二季度亚太地区出口量也实现了25%增长。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研究所主任贺登才表示,在国内成功扩张的企业有一个共同特点,即是通过利用实际资产在行业内部实现并购。 此前,联邦快递与中方合作伙伴大田提出4亿元收购,所换得的不仅是在国际快递业务上获得了独资,还拿到了大田集团位于国内89个地区的经营国内快递业务的资产。而UPS在与中外运以1亿美元“分手”后实现了对国内23个城市的独立掌控权。
“而利用加盟、品牌输出等模式成立的企业鲜有成功的案例。”贺登才表示。
记者观察
集体化是物流行业大势所趋
收购也好,加盟也罢,近几年国内物流发展正趋向“大型”发展,似乎已成为国内物流企业寻求壮大的主流途径。
有资料显示,各类物流企业重组转型、整合并购、战略联盟,加速做强做大,参会重点物流企业主营业务规模2006年平均增幅在20%左右。2006年前50名物流企业中,营业收入超过100亿元的有4家,超过50亿元的有8家,超过10亿元的有34家。
然而,“大型”企业并不应该等于“大一统”式发展。
昨天,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研究室主任贺登才告诉记者,加盟形式的出现标志着规模经营意识树立,但是如果不能形成优势互补,按照物流行业细分选择合作伙伴,“大一统”式的结合或将使企业未来潜伏隐患。
尤其是外资的本土化竞争,其重点正逐渐转向物流管理和供应链间的竞争,且竞争已不再局限于从一个地方到另外一个地方的转移,而是一个系统性、全球性的综合竞争。如此一来本土物流企业一味寻求做大的优势,也将逐渐淡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