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设计拓展自行车行业发展新空间 作为代步工具的自行车,是否还有更广泛的健身、休闲甚至变身为其他工具的“特异”功能?日前,在上海举办的“首届中国国际自行车设计大赛”成果展示中,记者看到了种种可能:健康、环保、节能、轻便、快捷、省时、减震、安全……
据了解,此次自行车设计大赛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近千件参赛作品,报名者中20%是工业设计企业,50%是院校,20%是综合类设计企业,10%是个人。不少参赛作品已申请了专利,有些已做成模型和实物,上海一位82岁高龄的老大爷骑着自己手工打造的多功能省力自行车来报名参赛。
众多设计作品参赛,超乎主办者预期,参赛作品水平之高,也令人惊喜。很多作品理念超前,工艺实用,完全改变了传统生活方式。例如,一款自行车折叠后变成能带进超市购物的小推车等。
在近千件参赛作品中,设计大赛评审委员会共评出100件优秀纸稿设计作品,作为入围奖。随后,又从中评出初赛阶段的20件优秀奖。这20件作品将按照1:2的比例制成模型,并按照认购企业的工艺、技术和定价要求进行完善。模型将在明年5月第十九届中国国际自行车展览会上展示,同时邀请生产商进行产权认购并量产。
与此同时,为了保护设计者的作品不受侵权,大赛组委会与上海知识产权局合作,建立“创意信封”保护制度,将这些阶段性创意成果全部保护起来。
纸稿———模型———产品———商品,本次自行车设计大赛探索的是把“纸上谈兵的设计”化作“实实在在的商品”,真正实现设计企业及院校与产业之间搭建对接的平台。设计大赛协办者上海创意产业中心秘书长何增强告诉记者,前来和设计者接洽的大部分是生产企业,也有大型购销商,还有很多外商,“他们认为用他们的营销理念,加上中国设计师的创意,可以满足中国市场的需求。”
我国是全球最大的自行车生产、使用和出口国,近年来每年出口自行车都超过5000万辆,占世界自行车贸易量的60%以上。但我国自行车设计长期落后于发达国家,设计与产业结合滞后,绝大多数企业以贴牌加工(OEM)生产为主,缺少在国际市场销售的自有品牌。
一辆自行车只有几元利润,同质化竞争让生产企业生存艰难,更留不住高端设计人才。举办设计大赛的目的,就是要让新产品给生产企业带来新机会,让企业以较低的成本购买很有竞争力的产品,改变没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面貌。
与生产企业一样苦恼的还有设计企业。由于与生产长期脱节,概念设计能否转化为市场需求,企业能否实现设计工艺,心中完全没底。现在,自行车设计大赛让企业来购买设计成果,设计企业将有机会实现面向市场的“一跃”,并进而与国际市场接轨。
“如果创意和产业成功对接,每个生产企业都将有相对固定的设计公司,形成设计外包体系,不断推出更贴近市场的新品。对设计企业而言,可以专注于市场调研,满足消费需求。”何增强说。
这种“创意产业化,产业创意化”的模式在国内是首次探索,将推动我国自行车产业走上一条加快自有品牌培育的发展道路,形成上游外包服务,下游委托设计生产(ODM)的产业链,提升整个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使我国从自行车制造大国向自行车创造强国迈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