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困于三角债等问题,福建晋江鞋企纷纷谋求上市以筹集资金
人民币升值、原材料涨价、宏观调控造成银根紧缩、用工成本上涨、招工难……“前店后厂”的晋江鞋企已经对自己眼下的困难如数家珍。与前十年埋头做订单的情况不同,利润的一再削薄让他们的生存环境日益险恶。在相当一部分企业因资金问题而变相破产之时,一批规模企业正谋求通过上市来筹集急需的资金。
企业倒闭一半 鞋都陷入迷惘
在纵横交错的3~5层楼的制鞋工厂里,工人们在生产线上忙碌着,楼下并不宽敞的马路上,本地牌照的宝马奔驰、外地的集装箱货车川流不息。这是中国鞋都——晋江陈埭镇每天都要重复的场景。
“几乎每周都有工厂倒闭,不是接不到订单,是不敢再接订单了。”日前,在晋江陈埭镇,记者了解到,在春节前后,有30年制鞋历史的晋江鞋企发生了第一轮倒闭潮,先后有上百家工厂关门停产,据行业人士分析,这种情况仍将继续,中小企业将被逐步淘汰。值得一提的是,这里是361°、德尔惠、金莱克等央视上榜企业的“故乡”,这个仅有38.8平方公里的面积上,曾容纳了3000多家鞋企和配套企业,从业人员超过30万人,当地人曾把生产鞋继而出口到国外作为致富的一大渠道,而眼下,他们不得不考虑新的出路。
“包装费上涨了30%至50%,鞋底涨了30%,技术工人工资提高了30%。”一边是人民币升值和不断上扬的原材料成本、工人工资,另一方面是银行的银根紧缩和民间借贷利息的提高,企业的资金链出现空前的窘况。
“三角债也能害死人,欠的钱太多,外面的账也要不回来,许多企业就这么倒了。”有着两幢五层楼高厂房的施先生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从事鞋业生意,据他介绍,大多以家庭式作坊开始的陈埭企业之间一直有着三角债的关系,企业之间彼此拖欠货款。“高利贷是普遍的融资方式,一般都是几百万起互相拆借,在高额利息的压迫下,许多企业往往以资产抵债。”据了解,现在在陈埭镇的鞋企只及巅峰时期的一半左右,部分品牌企业开始外迁,更大部分是资金出现问题的企业变相破产。
不过在采访中,记者注意到”爱拼“的陈埭人并不愿意轻言放弃从小就很熟悉的鞋业,虽然只有不到10%的企业真正有盈利,但他们表示如果有可能,还会继续经营 。“要照顾工人的生存问题以及其他的一切开销,不干是不可能的。”
有资料显示,90%的晋江鞋企融资出现困难、80%依赖出口的企业进退维谷。根据晋江市官方统计资料,2008年一季度,全市712家制鞋企业纳税人中,有309家国税入库同比下滑或零入库,同比减收3277万元,下降了4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