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市面上的IT培训机构很多,如何区分不同机构的教学质量、经济实力及就业承诺履行能力呢?银行界人士认为,各培训机构之间就业承诺的最大不同就是担保主体的不同,将第三方银行作为担保主体的“银行就业保”,正在引发培训界行业标准的变革。
业内人士坦言,对于招生时承诺的就业服务,目前江城多数培训机构都采用“自保”形式进行保证,即培训机构向学员自行承诺并签订自行订立的就业服务协议。其带来的弊端是,作为弱势群体的学员,根本无法从协议中辨明真假,并有可能遭遇培训机构无法兑现承诺的风险。
不少业内人士表示,商家为了迎合学员的风险意识,大打“免费就业”牌,希望降低学员的防备心理,但这种“自保”行为毕竟缺乏有效约束,担保效果有限。
而“思远+1”的“银行就业保”,是目前惟一由第三方机构银行作为担保方的培训项目。“思远+1”软件园实训基地负责人杜裕宏指出,“银行就业保”将过去培训机构的“自保”模式完全打破,这将对培训机构的就业服务质量形成有效监督,也增强学员对培训机构就业服务的信心,达到双赢效果。更为重要的是,其将促成培训行业针对就业服务承诺宣传的自律行为。
作为第三方的银行保证,“银行就业保”正受到学员及家长的热捧,并日渐成为就业服务承诺的新标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