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罗兰·贝格近期发布的报告显示,全球几乎所有汽车企业都已推出或计划在未来5年内推出低价车型。
按照国际惯例,低价车一般指销售价格在1万美元之内的汽车。经过分析,罗兰·贝格公司认为,全球存在欧美、日韩、中国和印度4种低成本汽车商业模式。欧美模式,或者说传统制造商模式,通过传统方式削减成本,例如规模生产和严格按成本设计等;日韩模式的代表是丰田公司,主要通过全球网络的工艺革新降低成本;中国模式借助中国的总体成本优势降低成本;而印度模式通过合作竞争方式降低成本。
德国戴姆勒汽车、丰田汽车、印度塔塔集团,这些具有代表性的汽车巨头企业在小型车之路上加速前进,同时也收获了千差万别的阶段性结果。
瑞士名表Swatch的创始人哈耶克在设计Smart之前,有一个梦想:想要打造有“一辆车,两个座位,一箱啤酒”的微型车。Smart虽可爱,却因长年给戴姆勒汽车集团带来巨额赤字而被称为“问题孩子”。
诞生10年后,Smart终于得到了“新宝贝”的昵称。仅在7月,Smart的销售量就增加了66%。
“Smar甚至在拥挤的街道上可以横着泊车。电动Smart行驶大约100公里后,就得充电。车上还有很多部件是塑料的,但Smart一万欧元的身价依然不菲。”德国消费者这样评价Smart。
给Smart带来真正转机的还是高涨的油价。使用柴油的Smart行驶100公里只耗油3升,而电动Smart号称花费不到2欧元就可行驶100公里。
戴姆勒总裁蔡澈表现得信心百倍,他说,“Smart的时代已经到来,而且会持续良久”。Smart已经打入美国市场,并且还将进入中国销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