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由于在进入2008年后,主板的生产成本比以前增加了不少。首先是原材料价格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涨:铜的上涨对PCB、线材有影响;铝的上涨对散热器有影响;锡的上涨对生产加工有影响;其他金属和塑胶的上涨对所有接插件有影响;石油的上涨,对加工制造及运输费用有影响;纸浆价格的上涨也同样带来了包装盒和说明书价格的上涨。此外,新劳动法的实施,对整个产业链的劳动力成本都有上升。
按理说这个时候主板厂商为了保持自己的利润,应该涨价才是,但厂商们为何却反其道而行之,开始大打价格战?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国内二线主板北京次级代理商告诉记者:“华硕、微星这些大品牌把价格压得那么低,真是不让我们活了。”这让我们不得不去深思,作为“大哥”们的华硕、微星等一线大厂连通路商小弟们的饭碗都要去抢吗?
高、低端界限模糊
以华硕、微星、技嘉为首的我国台湾一线大厂向来给人的印象都是走高质高价路线,和我们通常所说的二线主板厂商和通路商在定位上没有过多冲突。长久以来,虽然竞争一直存在,但从总体看,大家都是以一种“井水不犯河水”的姿态生存着——二线厂商和通路商推出的主板一般很难将价格定在千元以上,而那些一线厂商的主板价格主要也在599元以上。然而进入2008年来,这种情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从一线厂商抢夺二线厂商和通路商的地盘开始,后者也在争夺一线厂商的阵地。很明显的例子就是当Intel的X48芯片组发布以后,昂达、盈通等通路商推出的X48主板的定价高达1500元以上。七彩虹和映泰也没闲着,前者推出了专为DIY发烧友准备的iGame系列显卡,后者推出了专为超频玩家设计的T-Power系列主板。其共同的特点就是“高质高价”。就这样,各主板厂商处于一种“抢与被抢”的境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