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发生事故,车载设备会及时向交管中心发出讯息,以便及时应对减少道路拥堵;快下班了,用手机短信发送一条指令,在家“待命”的电饭锅会立即启动做饭,空调开始工作预先降温……
这不是科幻电影中的镜头,而是正在大步向我们走来的“物联网时代”的美好生活。全国高校首家物联网研究院、物联网学院近日在南京邮电大学成立,记者第一时间走访了研究院专家和实验室,体验到物联网高科技技术的神奇魅力。
神奇产品让人大开眼界
物联网又叫传感网。虽然这两个概念刚刚走热,但南京邮电大学无线传感器网络研究中心的研究者们,已与物联网打交道五六年了。在中心实验室,一些物联网产品已经初见雏形。
实验室的一个智慧家居模型引起记者的注意。通过电脑操作控制,房模里的电视机、风扇、电灯等会按要求远程开、关。冷冰冰的电器怎么变得这样“善解人意”?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王汝传教授从模型中取出4块2厘米长、1厘米宽的袖珍芯片告诉记者,秘密就在这种专业术语叫“微型传感节点”的袖
珍芯片上。一块小小的节点容纳了传感器、通讯设备、处理器三个部分,节点通过“微型基站”或无线网络把信息传递至电脑等终端。这正是用上了物联网的核心内容——传感技术。“这样一套智能设备造价却非常便宜。一块节点约100元左右,一个家庭一般只需4块节点,加上‘GSM模块’或‘微型基站’,总造价不超过600元。”
实验室另一个有趣又实用的成果,是一个用上无线传感技术的“医疗健康护理系统”。通过现场演示,记者发现,如有了这个系统,医生坐在办公室里,通过病人身上的一个小传感器,就可24小时获知病区内所有病人的脉搏、体温、血糖等身体状况。病人家属经过授权,也可通过网络随时共享这些信息。王教授介绍说,目前启东一家医院已经“捷足先登”,与南邮达成合作意向。不久的将来,我们将会在医院看到医生坐办公室为远方病人“量”体温的场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