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巴菲特效应渐失
或许是先期涨幅过高,又或是“巴菲特效应”已逝。9月30日,巴菲特受邀如期造访比亚迪,虽表示会增持其股票,但其离京之后,比亚迪股份就开始了六连跌。眼下,大有想要回补9月中旬跳空高开缺口的趋势。巴菲特的公关效应,并非屡试不爽。
实际上,2010年上半年,比亚迪的日子并不好过。先是双模电动车F3DM低碳版,商业化运行叫好不叫座。之后,自4月开始,国内汽车市场销量逐月放缓。即便是以速度见长的比亚迪,也不得不重踩刹车,下调产销目标。比亚迪公布的数字显示,7月比亚迪销量达到33046辆,同比上升4%,环比下跌6%。增速放缓。
屋漏偏逢连夜雨。7月,比亚迪又遭遇工程扩建违规征地。7月15日,国土部发布公告称,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在陕西户县的扩建工程涉及地方政府违规预征土地、开发企业违法占地等违法违规行为,责令陕西省国土资源厅会同监察机关严肃查处。次日,比亚迪股份股价下跌7.29%,跌至50.2港元。
在这个时候,邀请巴菲特进行危机公关,当然是个绝佳选择。试想,有谁的广告效应会强过股神。但是,巴菲特离开之后,股价不争气的连续阴跌,似乎打破了股神效应。
今日与早年在巴菲特光环下,因大规模推出电动汽车计划而名声大振,销量大增的却是其生产的普通汽油驱动型轿车的比亚迪,已不可同日而语。
一位不愿具名的企业人士认为,比亚迪销量下滑,跟当年的大幅上涨都得益于其“强制性的销售政策”。可谓是“成也萧何败萧何”。该人士还指出,比亚迪的电动汽车,最看中的并不是国内市场,而是东南亚市场。或许真是如此,叫好不叫座的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非但没有停滞,却打起了布局产业链的牌。
2010年9月17日,比亚迪发布公告称,公司联同金浩投资有限公司以2.5亿元收购西藏日喀则扎布耶锂业高科技有限公司22%的股权,其中比亚迪将会支付2亿元并占该公司18%的股权。而金浩受让部分则占该公司4%的股权。
4月,比亚迪宣布收购日本大型模具生产企业——日本荻原公司旗下馆林工厂。双方已签订合同,在4月1日进行了土地、厂房、设备和约80名员工的交接工作。据了解,馆林工厂主要生产发动机罩等主要车体构成钢板的模具。此前在3月初,比亚迪开始了与奔驰共同开发电动汽车的“合作之旅”。
“做电池起家的比亚迪,无论是成本,还是技术方面,都奠定了比亚迪在电动车领域的行业领先优势。再加上比亚迪近年的‘垂直整合’战略,收购合并了汽车产业链和电池电机产业链的上游企业,已经建立起自上而下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技术和成本方面的优势更加明显。”王建钧说。
王建钧介绍,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有三大块,电池、电控和电传动系统。特别是电池要实现快速充电、储能量大、放电功率高,并保证高安全性,技术门槛非常高。新能源车上搭载的铁电池是串联结构,对产品一致性要求极高。1%的不良即可造成100%的不良。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