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解 救生舱标准今年出台 基层急需的国家标准为何难以出台?安标国家矿用产品安全标志中心副主任杨大明介绍,由于救生舱的生产在我国还是空白,必须有了产品才能出标准,标准需要在产品的不断试用中才能完善。作为一项生命工程,产品标准里面涉及到的每一个指标都必须经过缜密的研究。杨大明举例说,比如救生舱内部的空气压力,一方面为了防止事故中有害气体渗入,必须保证舱内气压大于舱外气压,同时对于压力的规定必须考虑到人的承受能力。 很多规定都在研究中引发了多方的讨论甚至争论。现在究竟改了多少稿,已经数不清了。 相关领域有关负责人透露,考虑到基层急切的需要,国家安监总局现在正在着手制定两项规定,一个是《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这里面包括了对于救生舱的建设、使用、维护、监管等各项要求。有关负责人透露,这项规定将于今年同步出台。 ■对话 救生舱不是矿难的诺亚方舟 记者就救生舱的优劣势以及生产认证情况,采访了安标国家矿用产品安全标志中心副主任杨大明。 救生舱不是万能的 京华时报:救生舱应该包括哪些基本的部分? 杨大明:主要包括过渡舱、生存舱和设备舱三部分。人们在过渡舱内要完成喷淋消毒,然后进入生存舱,这里有氧气、食物、水和应急的一些药品。同时还有有害气体处理装置等。设备舱主要放空调等一些设备。 京华时报:如果救生舱各项指标达标,是否意味着不再有死亡事故? 杨大明:救生舱不是解决矿难的诺亚方舟,不是万能的。在井下发生爆炸、透水等突发紧急情况时,救生舱无法避免瞬间事故中人员的伤亡。而主要是为那些有机会逃生,却因路径被堵等各种情况无法逃生的幸存者提供一个安全密闭的空间。对外能够抵御高温烟气,隔绝有毒有害气体;对内能为遇险人员提供氧气、食物、水,去除有毒有害气体,创造生存基本条件,为应急救援创造条件、赢得时间。 防护时间96小时 京华时报:目前我国对救生舱防护时间要求有多长? 杨大明:96小时以上。 京华时报:这个时间是绝对的吗? 杨大明:不是说到了96小时人的生命就一定不能保证了。而是从要求的角度讲,在一切外部支持失去的情况下,应该具备保持人生存96小时以上的能力。这一数字的确定借鉴了国外的经验,也同救援人员共同研究过,根据目前我国的救援能力,在4天内基本能够实现救援。 并非最优避险场所 京华时报:救生舱是不是最优的紧急避险设施? 杨大明:这是一个误区,和商家的炒作和媒体的误读有关系。认真阅读有关规定会发现,根据我国的现实情况,我们一直是提倡优先采用避难硐室,也可采用避难硐室与可移动救生舱相结合的方式。这要根据矿的具体情况而定。硐室就是在井下岩层中打一个房间出来,人能在里面避险。 京华时报:硐室较救生舱优势在什么地方? 杨大明:价格考虑只是一方面,关键是硐室可以打在井下巷道的侧面,设置两道密闭门即可,万一井下发生爆炸时可避免受到爆炸波的正面冲击,对毒害气体的隔离更容易。而救生舱放置在巷道中,生产中要走车、走人,影响生产。另外井下必须要通风,救生舱的放置本身挡风。如果采用在巷道侧面打槽扩帮放置救生舱的方式,将在昂贵的救生舱购买之外,再花钱打槽扩帮。并且随着采煤的进行,救生舱的移动这种费用要不停追加。综合考虑来讲,硐室的可靠性更高。 认证难缘于要求高 京华时报:据了解,到目前为止获得安标认证的救生舱全国只有一家,安标认证难在什么地方? 杨大明:技术上的难题主要是气密性等方面,比如目前很多研制的救生舱都是井下组装的,接缝处的气密性如何确保?舱门打开以后气密性如何确保?这需要有足够的技术含量。再有就是强度设计、隔热能力等。从认证角度讲,实验、专家鉴定、科学依据等一样都不能少,毕竟这是装人的!安标认证一定会严格把关,特别要求生产商必须有相关研究背景和保障能力。 京华时报:怎么看待现在的救生舱研发、生产热? 杨大明:现在很多圈到钱的人,不停地在问我:“救生舱能不能做?”游资没有出路,他们看到了这个商机。但是我已经劝了很多人。这是个需要高技术支撑的项目,根本不是很多人想的焊个外壳,充上氧气就等于救生舱。生命工程绝非儿戏!一旦灾害事故应急避险中舱外的人好好的,舱内的人出了事故,是要究责严惩的。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