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
经销商曝亏30万
在范庄,随处可见储藏雪花梨的冷库。
“全镇大大小小冷库约200个,绝大部分冷库中的雪花梨没卖完,有很大一部分冷库未开封。”刘现辉表示。
一杨姓果农家冷库中的4万余箱,由于制冷效果欠佳,1/4的雪花梨烂掉,随着天气转暖,这种现象正在加剧,尽管不断贱卖,如今尚存1.6万余箱。
赵县林业局的一份《赵县雪花梨销售信息》显示,早在4月下旬,大夫庄办事处即出现16元每箱的价格。
刘国英是土生土长的赵县梨区人,除了做梨经销,家里还种梨,也未躲过这次滞销风潮,他算了一笔亏损的账。
“作为果农,每箱梨贮藏成本为5块5,包装、农药、果袋、人工费用加起来20块左右,如果按照20块每箱出售,果农白干一年不说,还亏损5块钱”,刘国英称,如果不卖,天气逐渐变热,冷库制冷效果越来越差,大部分梨果面临坏掉的风险,届时将分文无收。
“对经销商,梨果成熟时,出钱购买梨的价格为30块每箱,加上人工费、贮藏费、包装费约合15块,前期投入约为45元,若按照20元每箱出售,亏损达25块”,刘国英透露,和他一起经营的村里人,每人亏损都超30万元。
赵县林业局数据显示,该县共有梨果贮藏冷库1362座,贮藏能力4亿公斤以上;梨果加工企业6家,加工能力5万吨;包装企业460家,年产包装2200余万套,出口公司20家,梨果专业合作社108家,果品运输专业户2972家,各种运输车辆1.2万辆。
这个庞大的供应链,如今并未对此次梨果滞销产生正面效应,相反,受到的是一连串影响。
原因
全民囤梨失良机
“都是贪嘛,想等更高的价格,错过了最佳销售时间”,刘现辉并不避讳谈亏本原因。“如果在去年,这些存货早卖光了”。
果农售梨的方式一般有两种,一种为采摘后马上销售,另一种则将梨果囤积到冷库,等价格合适再出手。
2010年赵县梨果获大丰收,大部分果农采取了采摘后即销售的方式。小部分果农将梨果囤积,2011年5月左右,全国出现大范围梨果供不应求,赵县雪花梨因此暴涨,雪花梨售价曾达每箱70元。这年,有果农因囤积卖高价收入超百万。
这影响了赵县的绝大多数果农。
2011年8月,赵县梨果依然大丰收,但在采摘季节,却出现几乎无人售梨的局面。
“全镇的冷库装满了,甚至以前不用的冷库都用上了”,做生意的商人在囤货,果农也在囤货。
大家的目标一致,希望靠囤货获得好价钱。9月过去了,10月过去了……大家期待的价格没出现,而梨果的储存成本却不断增加,5月1日后,不但果农期待的价格没出现,梨果价格还持续下跌,此时,冷库按照约定停止供冷。
前方梨果销路不畅,后方天气变热影响梨果质量,果农和经销商迅速面临进退两难的困境。
对策
农超对接未解困
“我们没有固定销路,大部分是自己去找的,签不了合同,都是人家要的时候才来拉。行情不好时,他们拉过去也会赔本”,在果农米大爷看来,买家少来或不来,直接导致果农梨果卖不出去。
赵县林业局副局长张立宁承认,确实没一个大企业或政府机构能确保果农的销路,他给出的理由是梨太多了。
“10亿斤梨,如果放到一天卖,相当于全国人民每人得吃一斤,这个数字是任何一个机构或企业无法接受的”。
在赵县,目前只有6家梨果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仅5万吨,相当于产量的1/10。
“加工企业目前也出现囤货,由于受去年高价影响,这些企业早早囤积了一大批梨果,没想到梨果价格暴跌”,张立宁表示,在梨果滞销初期,他们就曾联系过这些企业,希望能帮助果农渡过难关,但企业纷纷表示无能为力。
赵县梨曾获多家超市农超对接项目,包括签约不久的石家庄北国超市、家家缘超市,但这些超市的销量相比大量囤货,只是杯水车薪。
- 小史
赵县:雪花梨之乡
赵县梨果种植面积占全县可耕面积的1/3,盛产雪花梨、皇冠梨、鸭梨,年产值达25亿元,是赵县一大经济支柱。其中又以雪花梨最为出名。
赵县雪花梨颇负盛誉,赵县所辖11个乡镇中,有7个为梨区,该县也由此被评为“雪花梨之乡”。
《本草纲目》记述:“雪花梨性甘寒、微酸”,具有“清心润肺、利便、止痛消疫、切片贴烫火伤、止痛不烂”等功能。
订购电话:13171586538 冯先生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