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国手机企业都是基于谷歌Android系统的二次开发,并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底层架构。系统开发的重任无疑交给有意于布局移动互联网的公司最为合适。
监管者的愿望是美好的,事实却是残酷的。
期盼与现实
就算大张旗鼓地宣布进入手机硬件领域,互联网公司成功做手机的概率或许并不高。
创新工场CEO李开复称:互联网公司做手机绝大部分会失败。他的理由是这两个产业差别巨大,企业基因不同。绝大多数互联网品牌对手机不但不能加分,还要扣分。而不以用户需求为使命,只为嵌入自己服务为目标,无法得到用户口碑。此外,网络大佬们不愿意嵌入用户爱戴的竞争对手服务会被诟病,而用Android打造封闭iPhone式高利润封闭产业链也是不现实的。
易观国际高级分析师黄萌称,中国互联网公司没有能力开发真正有替代性的系统,就像中国没有一个企业做PC操作系统,一是没有这种气质,二是生长环境导致。即使在世界领域,PC操作系统多数只是在美国研发,手机操作系统只是在北欧多了一个。它不太可能像应用APP 那样百花齐放。
通过政府之手的选择能够在市场上行得通吗?
历史上,监管者对自主知识产权的殷殷期盼,往往并没有得到预期中的回报。比如说WAPI,比如TD-SCDMA。都与当初的预想相差甚远。而在企业层面,为开发自主知识产权系统所要付出的时间和资金,能否在短期内收回,则决定了手机部门在互联网公司内部的地位和未来。
互联网公司造手机,似乎都受到了最近几年利润高举的苹果公司的影响。5月初,国外的一份手机市场调查报告让不少人大跌眼镜,苹果iPhone(参数 图片 样张 评测)虽然占据整个手机市场份额的不到10%,但攫取了超过整个手机行业四分之三的利润,达到了73%,而三星占据了26%的利润,两者相加99%,剩余的1%被HTC拿走。
苹果公司的高利润是有缘由的,它并不是一个单纯软件的公司,不是一个互联网的公司。细数苹果的历史就会发现,它的确是一家硬件公司,苹果今天的成功,是在硬件、应用系统、软件等方面,起起伏伏积累了数年,而才能在最近五年内爆发。
另一个的逻辑
对于互联网大佬们而言,他们宣称互联网的盈利模式可以衍生到手机制造上。
百度的“引诱”是:搜索广告这种成熟的商业模式可以让这些厂家分享利益。百度技术副总裁王劲称,到目前为止,百度已经与手机厂商和百度移动开发者的分成超过了1亿元人民币。
和百度的模式差不多,奇虎360董事长周鸿祎也在用“互联网的盈利模式”来给手机厂商“洗脑”。周鸿祎讲的道理是——亚马逊的平板出货时零利润,但通过这个入口,亚马逊从一次性卖硬件变成了长期服务收费。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