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
“这是一条微博引发的风暴。”研讨会上有与会代表这般评价。
从“明胶微博”到喜之郎“卧底门”,果冻行业陷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苦口婆心”——这是明胶事件后,所有果冻产品一线销售人员每天都在经历的事儿。“每天都在解释果冻究竟能不能吃。”一果冻企业代表说。
“果冻是以水、食糖和增稠剂等为原料,经溶胶、调配、灌装、杀菌、冷却等工序加工而成的胶冻食品。”长期从事食品营养、开发、研究和管理工作的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糖果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周宓介绍。
她还强调,目前,大多数果冻中使用的增稠剂是卡拉胶及魔芋精粉。这两者都属水溶性膳食纤维。由于具有优良的凝胶性能、高稳定性、安全无毒的特性,两者作为可直接添加到食品中的添加剂,被各国食品安全部门批准可广泛应用于食品工业中。
“而明胶是从动物的胶原质(动物的骨骼、肌腱、皮的主要成分)经酸或碱的水解,打断蛋白质分子内部的肽键,从而使之形成能溶于水的小分子的蛋白质。”丁绍辉介绍说。
她表示,明胶属于动物胶体,其特性并不适合果冻产品,遇酸分解严重,透明度差,对温度敏感,温度稍高就会软化或溶于水中,而水是果冻必不可少的成分;此外,用明胶生产出的果冻口感过于柔软、粘腻,缺乏脆爽的咀嚼感,无法达到《果冻》(GB 19883-2005)标准的感官要求,故果冻中是不会添加明胶的。目前国内的几大果冻品牌(如:喜之郎、蜡笔小新、亲亲),均为果冻制造专家型企业,产品深受消费者喜爱,更加不可能添加明胶。
另外,行业协会在配合国家卫生、质监部门研究和制定果冻标准的同时,也在制定行业发展目标,规避行业恶性竞争产生的食品安全隐患;定期收集国际国内果冻行业的先进设备及技术,品质控制手段,组织会员企业培训;定期协助监管机构对果冻食品进行安全风险监测,发现食品隐患及时进行预警;协助果冻知名企业,打击市场上的假冒伪劣果冻生产企业等。
在中糖协为行业发展积极努力的同时,企业的自查行为也不曾间断和懈怠。
“为确保安全生产,喜之郎整个质量安全体系是按ISO9000和HACCP的要求建立的,有严格质量记录和检验手段,质量管理在制造过程和出厂整个环节,具有一票否决权!不合格的产品坚决不允许销售!还制定了《供应商管理流程》,严格进行原料合法性确认和原料供应商选择,并对合格供应商进行考核及定期现场审查,确保公司采购的原材料符合法规标准要求,从源头遏制食品安全事件。”来自喜之郎公司的回复如此描述。
而亲亲公司的做法也一样缜密。
源头准入。依托国家法律法规,对公司上游供应商进行索证保障,并建立进入、退出和定期评审机制,保持其受控性;过程统筹。公司确立以亲亲建立的ISO9001、HACCP、ISO22000一体化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为平台,从覆盖整个食品链每一个环节都制定并落实了相应的质量安全管控制度,形成了“全员参与,全过程管理,全方位执行”的全食品链质量安全管理制度;结果验证。亲亲公司与第三方专业检验机构合作,逐步建立起覆盖公司食品链的质量安全监督验证机制。
或许,正是得益于行业内龙头企业的严要求,果冻行业才能快速、健康地发展。
数据显示,截止到2011年年末,国内取得生产许可的专业果冻生产企业已经达到490家,中国果冻行业产量总计超过100万吨,销售收入超过150亿元,出口约超过1亿美元,继续以年均15%左右的速度保持增长态势。
当然,果冻行业的发展得益于我国休闲食品的整体发展。
中投顾问食品行业研究员梁铭宣对新金融记者说:“从2006年至2011年的6年间,我国休闲食品市场规模从296亿元增至2011年960亿元,增长幅度为269%。从2009年起,中国开始超过日本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果冻生产国和销售国。但我国果冻的品牌集中度较高,喜之郎、亲亲、蜡笔小新、雅客、金娃、马大姐、天线宝宝等果冻十强品牌占有60%—80%的市场份额。”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