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 道 直 达 - 创业网首页 - 创业资讯 - 专家点评 - 创业观察 - 你问我答 - 创业指南 - 项目分析 - 政策法律 - 创业培训 - 创业新闻 - 奇思妙想 - 创业博客 - 创业论坛

创业加盟
创业新书推荐 - 创业项目库
创业专家在线答疑
酒店管理专家答疑
  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创业资讯宏观经济→新闻
    


吉林省劳务经济迅速崛起


cye.com.cn 时间:2007-12-16 14:52:57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 我来说两句

  吉林省劳务经济迅速崛起 农民实现漂亮转身  
 
    改变农民观念、丰富培训形式、创新输出方式,吉林省劳务经济迅速崛起——

    吉林农民的漂亮转身

  透视农村劳动力转移

    在北京一家公司做保安的吉林农民夏广利算了一笔账:一个月能赚1200元,年收入超过1.3万元。今年以来,和夏广利一样外出打工的吉林农村劳动力超过264万人,前半年的务工收入就高达116亿元,人均创收4000多元。

    吉林劳务经济在改变农民观念、丰富培训形式、创新输出方式方面实现了一个漂亮的转身。

    观念:

    从“炕头文化”到“打工文化”

    吉林是一个农业大省,这片黑土地孕育了独特的田园文化,“老婆孩子热炕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穷窝”,过去,吉林农村传统生活状态一直是“两个月过年、三个月种田、七个月干闲”。全省农村劳动力达700万人,只有把大量富余劳动力从土地和种植业中分离出来,外出务工,才能增加农民收入。

    把农民转移到工厂车间、建筑工地,马不喝水强按头是行不通的。东辽县就业服务局长管政华无奈地说,我们到乡镇为农民免费培训技能,不少农民还问:我们的午饭你们提供吗?来回车票报销吗?

    为了改变农民的传统意识,吉林组织政府工作人员深入农户,向农民宣传外出务工的好处,讲述“出去一个劳动力,等于多种一顷地”和“一人输出,全家脱贫”的事实,并让出去务工的人现身说法。舒兰市组织劳务输出带头人吕维新、返乡创业典型张和志、土地集约经营大户高太日等典型组成劳务经济报告团,深入乡镇、村屯举办专场报告会。

    10多年前,舒兰市四合村农民吕维新远赴俄罗斯,从炸麻花、贩服装起步,起早贪黑,半年挣了10万块钱,“回来后,我把钱全摞到了炕上,让村里人来看。我知道穷的滋味儿,想动员大家也到俄罗斯赚钱。”在吕维新的带动下,四合村600多人到俄罗斯经商、务工。如今四合村仅劳务输出一项,人均增收超过万元。

    外出打工的农民腰包日渐鼓了起来,房子盖漂亮了,生活更宽裕了。如今在吉林,外出务工1年以上人员已占到输出总数的近50%。由“候鸟式”输出转为常年输出,还有相当数量的农户举家迁入城市。

    培训:

    从“体能型”到“技能型”

    一个初中毕业生,打工3年挣了50万元。这是吉林市郊区农民鲁艳涛在日本做电焊工的收入。去年,鲁艳涛回国到吉林市的一家境外培训输出机构做日语培训教师,讲授日语口语和日本礼仪风俗。“如果4年前没有在这儿接受技术和语言培训,我赚不到这么多钱。”鲁艳涛深有感触地说。

    农村劳动力由于缺乏职业技能,外出求职成功率不高,不能适应就业需要,一直是制约农民劳务输出的重要原因。“没有多少技术含量,力工一天也就三四十块钱。”管政华介绍:“当地有技能的外出务工人员所占比重很小,多数人员到用人单位后要接受短期培训。”

    力工与技工的差别显而易见:中级技术工人的收入是一般普通熟练工收入的几倍,甚至十几倍。吉林具有技术等级的农村劳动力只占外出务工人员的10%,中高级技术人才更是寥寥无几。绝大多数外出务工人员由于缺乏技能,只能从事一些简单的工作或重体力劳动,不仅就业稳定性差,而且收入水平较低。

    为了提高外出务工农民的素质,从2004年开始,吉林省农委设立专门机构和专门人员,统筹组织管理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每年投入5500万元,用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培训基地从2004年的124个发展到286个,有近80个工种。全省通过各种途径培训的农民超过100万人。

    吉林市在乡镇设立培训中心,方便群众就近参加培训,培训时间充分利用农闲季节,重点设置了美容美发、餐饮服务、建筑加工等课程,对青年农民进行“定向”和“订单”式职业技能培训。东辽县在各乡镇建立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实训基地,深入到村屯甚至村民小组进行培训,重点开设了生猪、肉牛、肉鸡等养殖专业和服装缝纫、家政服务、厨师面点等专业培训班。

    通过专业技术培训,务工人员劳动技能和就业竞争力得到提高。柳河县一次性为大连重工起重厂输送48名技工,从事机械加工;辉南县向卓越公司输送400人,从事肉鸡加工;日顺境外就业公司与日本签订“订单”培训440人,经培训后全部出国就业。

    输出:

    从“游击队”到“集团军”

    舒兰市镇郊村。35岁的白珍浩4年前从韩国务工回来后被选为村委会主任。“我这个村委会主任的主要工作就是把全村的劳动力送出去,把留在村里的老人和孩子照顾好。”只有867人的镇郊村有劳力350人,目前在外务工的已达309人。

    吉林省农村劳动力输出方式,悄然实现了由“游击队”输出到“集团军”输出的转型:2005年,近80%的务工者通过亲友、熟人介绍;今年上半年,只有25%的务工者通过亲友介绍,近50%的务工者则是通过有组织的劳务输出的。

    培育劳务品牌,发挥品牌效应,依靠品牌促规模,是吉林有组织劳务输出的一大亮点。吉林省每输出一名保安,每年净挣工资6000多元,相当于一垧大苞米的收入。两年来,吉林输出的保安人员收入1.3亿元。

    目前,“吉林保安”、“吉林家政大姐”已经成为响当当的劳务品牌。今年,吉林又打造加油工、汽修工、缝纫工的劳务品牌。

    劳务输出工作网络延伸到乡镇村组。全省形成了省、市、县、乡、村五级农村劳动力阳光工程工作网络,同时,在各级政府及部门驻外省机构建立了劳务信息收集反馈制度,及时把劳务信息发回省内。长春市双阳区劳动保障部门,采取手机“短信群发”形式把劳务信息传递到乡村劳动保障事务站所工作人员,3小时内传递到农户。舒兰市在全市20个乡镇和212个行政村全部成立了劳动保障服务站,并建立了多个乡级和村级人力资源市场。这些措施有效地促进了吉林劳务输出从“游击队”到“集团军”的转变。 



创业网【 www.cye.com.cn 】-创业路上 与你同行

·相关新闻

·上海谈商论道创业系列讲座 ·创业网寻战略投资合作伙伴
·80后创富论坛共创未来30年 ·创业网向网友征集网站建议
·北京新闻广播9月24日节目 ·金口财总裁演说行销特训营
·学习型中国-世纪成功论坛 ·七彩公司招募大学生创业者
·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活动 ·第十届金手指网络奖征集中

·新闻评论
会员名称:
密码:匿名 ·注册·忘记密码?
评论内容:
(最多300个字符)
  查看评论
免责声明:  
  凡本网具体标明“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其他形式的文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对本站文章版权的归属存有异议,请立即致电010-51285022或致信chuangye◎vip.sohu.com通知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最新资讯
   
 
创富之星
   

 
新书推荐
   
 
论坛精华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