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此可做对比的一个例子是,同样是从全球17个国家采购零部件的美国波音公司,将密封舱门、起落架、水平尾翼、垂直尾翼等低技术外包给中国制造,却将飞机头、电子系统等核心部门放在本土,最终在本土进行有难度的组装,产生较大的价值链增值。
此外,一直受国内关注的进出口总值,实际上仅仅是货物贸易的数据。而在美国商务部公布的贸易数据中,既包含货物贸易,也包含服务贸易。由于对服务贸易的统计相对落后,中国一直做不到美欧国家普遍实行的全口径贸易统计。
“由于统计上有一定难度,造成服务贸易数据不够准确。例如,一家美资银行的中国分行在中国产生的营业额,应该算作中国从美国的服务贸易进口,但实际我们把它视作中国企业,因此总体统计难以操作。”屠新泉认为,“服务贸易本身是非常重要的,中国在服务贸易领域与世界主要经济体的差距还是比较明显的。如果谦虚点说,即使货物贸易总值2012年全球第一,我们也还有服务贸易的短板。”
数据准确性争议
在中国海关总署每年公布的出口主要国别(地区)总值表格中,进口原产国(地)中有一项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也就是海关统计人员常提到的“国货复进口”。
周世俭对本报表示,每年有相当一批广东省的企业为了获得退税,利用港澳管道,一进一出之间,每年产生了1000多亿的进口额。
海关人士向本报透露,一般而言,这与跨国公司的全球产业链布局策略有关,比如一家生产电子产品跨国公司,产品在中国内地生产,出口至其亚太集散中心香港之后,根据该产品在内地的销量,再分拨一批货物回到内地。但他也坦言,由于中国特色的出口退税制度,确实存在一批企业为了规避境内直接销售的税率,采用到港澳“走一遭”的方式,再以几乎零关税进口内地。为了规范进出口行为,外贸主管部门也曾多次寻找解决办法,但也难以根除这一积弊。
本报查阅海关总署发布的数据发现,2012年进口原产国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有1428.6亿美元,2011年为1226.1亿美元,2010年为1068.1亿美元。
此外,中国2012年12月单月数据的“意外惊喜”,也引起相当多机构的质疑。2012年12月,我国出口同比增长14.1%,远高于前一月的2.9%以及市场预期的5.0%,进口同比增长6.0%,也高于上月的零增速以及市场预期的3.5%。
澳新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师刘利提示说,中国贸易数据之间存在“打架”现象,这也引发了针对中国贸易数据准确性的怀疑。在2012年12月的数据中,出口大幅增长与中国主要港口吞吐量增速下滑就形成了鲜明的反差。他认为,应关注更广泛的市场数据,包括港口吞吐量以及航运价格指数,以更全面地了解中国的贸易状况。
商务部新闻发言人沈丹阳则对此解释称,2012年12月外贸企业加快出口的重要原因是担心优惠政策到年底有变。如当年第四季度“免收法定检验检疫费”的优惠措施停止执行等,企业为了充分利用优惠措施,会抢时间出口。
相关新闻
外资行齐质疑中国12月出口数据可靠性:好的不可思议
中国12月的出口数据似乎被外资投行一致认为好的“不可思议”。
高盛、瑞银和澳新银行的分析师更是直指中国数据不可靠。瑞银认为中国的出口数据与港口和贸易伙伴的进口数据不相吻合,而高盛和瑞穗则用援引制造业PMI的海外订单数据来佐证出口数据的偏离。
中国海关反驳外资投行对出口数据可靠性的质疑
据BBG报道,中国海关总署给BBG回复了一份电邮:
中国海关总署表示,每一美元的贸易数据都是备有证明文件的,反驳了瑞银和澳新分析师指责出口数据质量无法反映真实贸易状况的言论。
“(中国)海关的进出口统计数据都是基于实际的海关申报,”中国海关总署在电邮的回复中表示,…"在我们公布的进出口数据中,每一美元都具相对于的海关申报文件支持。"
海关总署表示,(中国)海关收集贸易数据是“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的。在经济特区或保税区的企业中,和国外贸易伙伴有真实贸易往来的都会纳入统计数据中。而那些国内企业之间的贸易,是不会包含在统计数据中的。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实际的海关申报”、“备有证明文件”,懂的人都会懂的。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