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东大学创业实践中心的支持和指导下,王文基收缩了业务范围,主要针对大学低年级学生和企业基层员工开展室内体验式培训。低年级学生的培训业务,主要来自山东大学等高校针对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培训项目。王文基说,近几个月来,公司开始有业务,减少亏损,再加上免去了办公房租,逐渐收支平衡,但要实现盈利,还需要不少时间。
回顾这一到目前仍然非常艰难的创业经历,已不再张扬的王文基苦笑着把原因归结为“个人实际工作能力不足”,他说:“大学生不要轻言创业,要踏踏实实地工作。很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并没有真正作好创业准备,对创业本身一知半解,空有一腔激情,这非常危险。”王文基说,他自己原以为学了MBA,还在市场营销系当过几年教师,就可以在市场上闯荡了。但事实上,创业不仅需要激情和理论,还需要大量实战经验、社会关系、资金等各方面的资本。
王文基一头扎入市场,一方面,遇到资金周转困难等问题,另一方面,虽然业务不多,但需要缴纳的税费一点也没少,原来的创业孵化中心也没有给他实质的支持和优惠。此外,他也申请了一些创业基金,但填了表格之后没有下文,最终一分钱也没有拿到。
生死抉择,准确定位是关键
仅凭自己研发的产品,科技含量和成熟产品差距并不大。转换定位,把公司打造成转化知识产权和发明专利的技术交流平台,成为实际选择。
张水和王文基差不多同时入驻山东大学创业实践中心。张水目前还是山东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大四学生,名片上写着“济南科曼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经理”。
张水2009年10月份组建团队参加“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之前,还没有创业的想法。当时只是想通过研发智能门禁系统等高科技产品,提高校园安保工作的质量和效率,让身边的同学少丢点东西。但在准备参赛的过程中,张水和他的团队真正投入到模拟公司的运行中,把它当成一个真实的公司运作。张水通过调研发现,当前安保科技产品市场还没有形成稳定的市场结构,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去年6月,张水的团队获得“挑战杯”山东赛区特等奖。在老师的鼓励下,张水决定成立公司,进军安保科技产品市场,并和另外3名团队成员凑了3万多元,注册成立了公司。
但真正开拓业务之后,张水才发现,他们公司既缺乏资金支持,又没有客户资源。自己研发的产品,科技含量和市场成熟产品的差距并不大,在普通的低端产品销售市场上并没有多少优势可言。一旦盲目闯入,很可能在发展起来之前,就“死”于市场混战。而要形成明显优势,则遇到了严重的技术壁垒,他们很难解决。公司刚刚成立,就面临着生死抉择,让张水有点措手不及。
在老师的指导下,张水重新思考公司的市场定位,改变了原来研发和销售安保产品的定位,开始主打技术转化,希望能把公司打造成转化知识产权和发明专利的技术交流平台,通过公司的运作,把高校教师等专家的科研成果和发明专利推向市场,转化成生产力。这一定位既解决了自身难以解决的技术壁垒,也得到了山东大学创业实践中心的认可和支持。创业实践中心也希望通过产学研结合的形式,转化高科技成果,提升大学生创业的档次。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