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定位的问题解决了,但公司的发展仍面临着两个很大的问题。一是老师建议尽快融资,在短时间内把公司做大。但他们没有多余的资金做大做强。除了3万元的注册资金,他们争取小额贷款和税费优惠等政策也没有成功,因为他们注册的是“有限公司”,而不是个体户。他们寻求一些创业基金的支持,也经历了和王文基一样的遭遇——填了表之后便杳无音信,解决资金缺乏成了公司快速发展的当务之急。二是刚刚涉入本来就不是很熟的行业环境,对于初出茅庐的他们来说并不是非常有利。比如找一处新建的楼盘推销安保系列科技产品,不仅从楼盘规划建设起就要长期跟踪接触,还要和那些老练的竞争对手周旋,甚至在一些他们现在还难以理解、无法接受的行业潜规则面前,他们只能望而却步。连启动资金都没有着落的他们,很难在一个又一个的持久战中获胜。
张水说:“我们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只是想通过自己踏踏实实的努力来做点事情,而一个公平的竞争环境和资金的支持,对我们至关重要。”尽管公司刚刚起步就面临诸多困难,除此之外还要应付学业考试等一系列问题,但张水说:“想成功,就要能耐得住寂寞和考验。”他们选择坚持。
自我驱动,体现大学生优势
不能以提高就业率为目的推动大学生盲目创业。大学生创业应该由生存型向机会型和自我驱动型创业转变,体现大学生创业的优势。
山东大学创业研究与指导中心主任、济南市青年创业导师王兴元教授说,学校的创业教育和真正的创业实践是两回事。一方面,创业教育具有普适性,能够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基本素养,提高大学生学习、创新、团队合作、沟通协调等各方面的能力。另一方面,从山东大学在国内有影响的校友企业家来看,大多数都是毕业后经过多年的积累创业成功的。因此,创业教育并不是鼓励所有学生毕业后马上就去成立公司,参加工作以后也可以在企业进行内部创业、二次创业。
王兴元认为,对于不同层次的高校和不同的学科专业,应该分类区别对待,不能笼统地鼓励所有大学生毕业后直接创业,更不能以提高就业率为目的推动大学生盲目创业。举例来说,以培养专业人才为主的“985工程”、“211工程”高校,和侧重职业技能教育、注重实训实践的职业院校应该有所区别。而一些纯理科专业的学生刚毕业时,也并不一定适合立即创业。
王兴元说,目前很多大学生的创业属于生存型创业。虽然选择大众化的创业项目比如开小店等,比较容易上手,成本也不高,但知识含量不高,科技含量不足,专业性不强,很难发挥大学生创业的优势。此外,创业者个人的素质、阅历以及是否真正具有创业精神等,往往都会成为能否创业成功的制约因素。因此,大学生创业应该由生存型向机会型和自我驱动型创业转变,体现大学生创业的优势。
王兴元表示,在创业氛围和创业环境方面,政府还需大力推动,积极改进和落实相关支持优惠政策,如小额贷款对大学生创业的支持力度还有待加强;大企业也要鼓励内部创业、二次创业,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和创业条件。从全国来看,在民营企业发展迅速的浙江等省份,很多人都想当老板,整体创业氛围比较浓厚,而山东及其他一些省份的创业氛围相对不足,这也是形成良好创业环境的制约因素。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