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创业教育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最初源自国内一些高校的自发探索。2002年,教育部在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九所高校开展创业创新教育试点工作,创业教育由此进入教育行政部门引导下的多元探索阶段。
2010年5月,教育部颁布《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专业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教学计划和学分体系。2011年5月,国务院下发通知中再次予以强调。这预示着我国的创业教育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但也有专家指出,目前国内高校的创业教育还处于“群雄割据”的阶段,不同高校间的创业教育仍有较大差距。因此,有关部门和高校该如何继续推进创业教育,仍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最大问题是实际指导意义不足
近些年来,创业教育越来越多地得到政府部门、高校和社会的重视,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高校的创业教育仍未得到学生的普遍认可。2009年,教育部的一项调查显示,四成学生认为学校的创业教育“很一般”,认为自己学校创业教育搞得好的仅占12.23%。而今年7月在清华大学中国企业成长与经济安全研究中心、南开大学创业研究中心等7所高校有关机构的调研中,受访者对于“大学教育对创业有帮助”的评分更是打出了2.96分(满分10分)的低分,有专家称之为“不及格中的不及格”。
“以前我就有创业的想法,选修了创业课程之后,我更坚定了这种信念。”北京林业大学大三学生马浩浩现在正在创业中,“但是由于课时有限,我在课上学到的东西并不是太多,只是粗略了解了一些创业理论。我想这些课程在创业政策和流程的指导方面应该更详细一些。”马浩浩觉得,现在学生对创业教育的重视程度还是不太高,有的人选课只是为了修学分,有的甚至根本不知道有这类课程。
北京林业大学职业发展与创业教育研究中心专家路军指出,当前高校创业教育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实际指导意义不足。究其原因,一是授课教师的实战经验较少,而请来授课的企业家则大多工作繁忙,很难拿出太多时间梳理经验,导致所讲个案色彩浓厚,但没有太多的规律性和普遍性。从国外看,很多大学创业教育师资虽然也是专兼职合一,但有一种长效机制,不像国内多是临时抱佛脚;二是高校创业教育的配套性支持偏弱。多数学校仍然是一本书、一个教室。但创业教育不能只是纸上谈兵,要有模拟和实践。由于创业平台的打造价格不菲,配套设施很难完善;三是有些学生有创业热情,但更多的还是走传统的就业模式,实践性在学生方面的呼应也不强烈。
“我国创业教育的发展毕竟时间还不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国家和高校也在逐步解决各种问题。”
教学方法应有更多创新
目前高校创业教育在教材、授课方式等方面仍有不少差异。路军介绍,目前国内高校的创业教材以KAB教材为主,还有一些是高校自编教材。“现在国内很多引进教材的国外痕迹较重,而高校本身由于财力、物力、专家水平等方面的局限,所编教材未必很好。我认为教育部在鼓励各地方院校发挥创造力开发有自己特色的教材的同时,也应博采众长,集中专家编写一部融汇各家长处的教材,以避免不同高校教材中的低水平重复。”
清华大学中国企业成长与经济安全研究中心主任雷家骕认为,现在高校对于创业课程讲什么的问题已较有共识,大概知识点有创业教育的必要性、创业精神、创业的分类、创业的筹划、新企业的组建、新企业的运营管理等等,但在教法上则有比较大的差别:有的以讲知识点为主,有的则是基本知识加案例讨论,还有的会加上项目训练、与企业家对话、参加创业团队等等。“在教学方法上,我们应该更加丰富,有更多的创新。”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