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加菲猫》
家庭套票赚取票房
2004年12月9日冯小刚的《天下无贼》打响了贺岁第一枪,12月23日周星驰酝酿了3年的《功夫》雄心万丈抢夺市场。此时华夏要推出动画片《加菲猫》。
在两部大片的上映间隙,这部夹缝中求生的电影却获得了2200万元的票房,其背后不乏一系列精妙的营销手段:分场次上映,根据市场反馈和口碑增加拷贝数,从70个到90个颇有些“以销定产”的意味;推出大量家庭套票和儿童票,打造“适合全家观看”的观影氛围;与《极地特快》捆绑销售,打出“寄回《加菲猫》电影票根获取《极地特快》电影票”的宣传口号;别出心裁地制作大量日历、台历等礼品在影院免费派发……《加菲猫》在激烈的档期中坚持自己的市场空间。这样的成功使2006年的《加菲猫2》,观影人次从100万增加到230万,票房翻了一倍达到了5600万元。
9《东京审判》
巧改档期助阵主旋律
在上海电影制片厂、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中国电影集团等三巨头联合发行下,《东京审判》打破了观众尤其是“80后”、“90后”观众对主旋律影片的固有印象,获得了2400万元的票房。据华夏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了便于影片推广,他们在拍摄时有意启用港台与内地的明星阵容,通过将主旋律和商业影片的形式结合吸引观众。
《东京审判》在档期选择上也煞费苦心。电影原定9月1日在全国公映,但在此之前的8月15日是日本投降的日子,发行方于是果断决定把放映时间提前到8月15日,“东京审判”这种历史事件的故事性叙述恰好吻合了观众想了解真相的心声,仅在四川一条院线就获得100万元的票房零售。华夏负责人表示,“这部影片的成功不是偶然的,它契合了观众对主创阵容还有其他元素的认可,包括档期的推出也非常合适” 。
10 《英雄》
豪华客机陪衬明星风采
中国有句老话:“酒香不怕巷子深”,因此含蓄的中国人做电影,在宣传上也是含蓄的。但《英雄》改变了大家的看法和想法。张伟平在《英雄》的宣传上的大手笔带来的是超过2亿元的票房。
对《英雄》的宣传,开拍之前一直在进行。然而好戏在后头。首先是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首映式,700多位记者出席,电影的主演——6位大牌明星也如数到场。
为了配合剧组出席全国首映,张伟平还与彩虹公务机签约包下两架全亚洲最豪华、先进的远程商务客机。其主要宗旨是让参与北京、上海、广州三地首映的《英雄》主创人员做到统一步调,提升了公司的整体形象,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广大观众第一时间目睹明星风采,避免了以往因为航班延误等因素造成演员晚到或漏到的尴尬局面。
1780万元人民币的价格,《英雄》VCD、DVD的内地音像版权被拍卖掉,这就创下了国内音像制品版权交易最高纪录。媒体大肆报道,吸引了无数人们的眼球。尽管有些观众对《英雄》的内容不满意,但他们的看法更直接,不管是赞扬的还是痛骂的,口口相传的力量会吸引更多人来看《英雄》。
创意访谈
中国电影

难做到“以销定产”
中国的部分电影在2000年以后进入了营销时代,现在中国每年生产几百部电影,具有营销价值的不超过1/3,其他的好多电影没有渠道,进不了影院。现在中国大片的营销往往是“事件营销”,全方位地覆盖社会,把一些不常进影院的人带进了影院。比如说《满城尽带黄金甲》,全国票房有2.8亿元,而1.8亿元的票房来自很少看电影的观众。
国内大多数电影的营销是各自为政,很难做到以销定产。营销能力弱是因为电影发行能力差,电影发行只是做前端电影制作和终端影院的传声带,发行公司没有优质资源。在国外不是这样,比如说美国,八大电影发行公司影响制作方,它们为制作公司融资,为制作公司提供渠道,并且影响到电影制作的内容,能够把电影的营销状况和发行状况反馈到电影制作方,从而做到以销定产。
现在电影发行公司多数是小本经营,营销投入是不够的,美国商业电影40%的资金用于营销,国内绝大部分的电影发行公司能力太差,这和政策有关。中国需要引进外资电影发行公司,有了优质资源,电影的营销渠道会大大增多,电影发行能力会有很大提高,营销能力会随之大长。
和国外比,国内的营销在手段上区别不大,网络营销,利用档期营销等。但国内一年只有一两部大片,所以营销是具有市场独占性的。而在国外一年有20部大片。国内的电影营销以后要在市场细分上下功夫,随着营销内容变化营销手段,影片的首映式、点映式同质化,缺乏差异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