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左右,变形金刚的热潮消退。动画片停播,也没有玩具卖。媒体上找不到关于变形金刚的新闻。”夏霏记得,在网络还不发达的当年,“变形金刚在中国几乎销声匿迹”。直到2000年左右,一些变形金刚迷友才开始借助网络互通讯息。由此,越来越多的迷友闻风而至,从全国各地汇聚一处,并延伸发展为“ACTOYS.net”、“变形金刚联盟”、“塞联阵”等变形金刚迷友网站。
变形金刚的真正复兴,是在2007年。那一年,真人电影《变形金刚1》在全球上映。首映当天,夏霏一个人去了电影院,“时隔那么多年,对变形金刚有一种重温和期待。毕竟是Cye.com.cn电影版,会有全新的故事情节和角色设计。”那些迷恋变形金刚的孩子们,如今已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走进影院的心情,多半是在银幕上寻找童年时代的情感共鸣,享受大银幕绚丽的视觉冲击。
最终,一部交织着记忆与欲望的《变形金刚1》在中国创造了2.7亿元的票房。2009年,《变形金刚2》的强大吸金魔法再次让人们瞠目结舌——在刷新了内地票房最快过亿元的纪录后,《变形金刚2》又打破了《泰坦尼克号》保持了12年的3.6亿元的进口片最高票房纪录。
武士道精神与美国梦
30多年前,余家英昭在草稿纸上画下第一个可以变形的机器人。如今,这张稿纸所蕴含的创意为世界带来了一场从动漫到玩具再到电影产业的革命。
“当时,我所在的Takara公司想做一部机器人动画片与另一家动画公司竞争。我想,不如做一种可以变形的机器人,让一个玩具拥有两个造型,玩起来更有趣。”27岁的余家英昭有了这个念头,就开始在生活中寻找灵感,“最初,我们所设计的机器人变形都是来自生活中的物件,如手表、磁带、Walkman、照相机等等。”
在“2010中国首届变形金刚塞伯坦年会”上,很多人第一次见识到最初版本的“变形金刚”——它们只有7到10厘米高,造型复古,颜色鲜明,跟美国人后来设计的张扬繁复的变形金刚相比,显得朴素而简单。
“最初的变形机器人没有动画片,只在漫画杂志上有一点介绍,销量并不好。”余家英昭认为,真正让变形金刚活起来,并走上市场的,是美国孩子宝公司的介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