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27岁时,脑中冒出一种想法:能不能设计出一种可以变形的玩具,让一个玩具变成两个,拥有双重价值。”满头白发的玩具设计师余家英昭(Hideaki Yoke)摇着灰色的旧折扇,低头微笑着,像在沉思,又像是在回味30多年前的那些奇思妙想。
“变形金刚之父”,是人们对余家英昭的称呼。1984年,《变形金刚》动画片在美国诞生,这就是人们所熟知的G1,即第一代变形金刚。然而,创意并非出自美国。变形金刚的原型出自日本Takara玩具公司推出的微星小超人中的机器人角色Micro-Robot。而它的设计者,正是余家英昭。
7月30日至8月3日,变形金刚迷可以在上海东亚展览馆的“2010中国首届变形金刚塞伯坦年会”上看到余家英昭当年的作品,聆听来自美国与日本的顶级设计师们的讲座。与此同时,还可跟随“变形金刚时间长廊”回顾历年来的珍贵模型、漫画、手稿和26年来的历史演变——这是变形金刚诞生以来,第一次大规模在亚洲土地上举行欢宴。
变形金刚在中国
上世纪80年代末,一些奇特的现象出现在中国的中小学校和家庭里。在上海,几乎所有的学校门口,都摆着望不到头的地摊。孩子们流连于地摊前的贴纸、文具、香烟牌子和玩具,痴迷地寻找跟变形金刚有关的小玩意。那时的家长,最愁听到孩子“给我买个变形金刚吧”的乞求。变形金刚成为孩子们课间谈论得最多的话题,谁一旦拥有了一个正版的变形金刚玩具,即刻就成为班上最受羡慕的风云人物。
这一切,都源自美国孩子宝(Hasbro)公司的精明商业决策。1986年,变形金刚在美国获得16亿美元的销售额,两年后,孩子宝将目光瞄准了拥有3亿多儿童的中国市场。
为快速扩大玩具销售渠道,孩子宝免费将《变形金刚》动画片的前三集赠送全国多家电视台播出。在信息相对匮乏的时期,《变形金刚》果然撞击了那个年代的孩子们。凡看过动画片的儿童,都迷恋并渴望拥有一个变形金刚玩具。1989年,北京三家商场联手举办“美国孩之宝变形金刚展销”,这其中,王府井玩具娱乐品商场展销的四五个变形金刚品种,零售款就高达80多万元。据当年的媒体报道,在大城市,90%以上的孩子都拥有一个变形金刚。
每一个喜欢变形金刚的孩子,都有一段难忘的童年往事。而这些往事,决定了他们在未来20多年里对变形金刚的热情不变。
即将赴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念博士学位的夏霏,趁暑假参与了“2010中国首届变形金刚塞伯坦年会”。展会的每一天,他都冒着高温,背起相机赶到现场拍摄。夏霏最早看《变形金刚》的动画片是在小学一年级,从那时到现在,他总共收藏了1000多个变形金刚玩具。
“我见识过世界各地疯狂的变形金刚迷。我感激他们的热情和投入,没有他们,变形金刚不会走到今天。”第一次来到中国的余家英昭,虽不了解中国粉丝的数量和状况,但他相信“全世界的变形金刚迷都是一样的”,“在20多年里,变形金刚遭遇过低谷,我要感谢全世界粉丝的热情支持,是他们让我们有继续下去的动力。”
在中国,风靡一时的变形金刚也遭遇过争议与风波。1989年,《人民日报》5次报道了跟《变形金刚》动画片有关的新闻,其中最激烈的一次,是20位人大常委会委员建议停播《变形金刚》,理由是“思想内容荒谬,宣扬好战……美国玩具倾销我国市场,给许多家庭造成经济负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