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的逻辑》,是张维迎今年曾经风行的一本书。
书中,张维迎的主要观点之一是,金融危机之后,对市场经济的误解和不信任,如果演变为更多的反市场政策,中国的经济发展就会面临非常大的风险,比环境破坏的后果更严重。
逻辑,这个充满理性意味的字眼,是张维迎最喜欢用的一个词。
然而,作为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经济学家,成名甚早的张维迎,一向以其对市场经济不遗余力的鼓吹而闻名。
在这些鼓吹中,颇为强调逻辑的张维迎,却经常言辞激烈。
张维迎一向性格直爽,开口无忌,他的很多大胆的观点因为在层层传播中的误解与曲解,始终使他置身在舆论的风口浪尖。
“因言获罪”,也顺理成章地成为其突然卸任的主要“被猜测”动因。
追溯这位争议学者的大胆言论可以回到1983年,年仅23岁的他在《中国青年报》发表《为钱正名》一文,提出“一个正常有序的社会里,钱是社会的一个奖章,你能多赚钱,说明你对社会多做贡献,所以不应该回避钱,把它看作坏东西”。
文章刊登后,他旋即陷入一场全国大批判。结果《中国青年报》等报纸整版批驳,陕西省的某位主要领导点名批评他。
2004年的“郎顾之争”以及随之而来的第三次改革大论争里,张维迎就扮演了一个重要角色。他在《理性思考中国改革》一文中提到“官员是改革中受损最大的利益集团”,结果这句爆炸性的话语使他一夜间成为“人民公敌”。
此后,抛出了“上不起学只因学费太低”等经典语录的张维迎,时常站在舆论的风口浪尖。
“思想有新意,但很多观点引起了社会争议,好像和管理学院院长的本分有些偏离。”此举可能直接导致其无法继任院长一职,不但是外界的猜测,光华学院师生也有人对此持有相同观点。
而与其学术观点相对应的,是轰动一时的“学历造假”传闻。今年8月,网友孔曲波发表微博指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简历造假,一度也曾传出,张维迎可能因此辞职。
但经证实,此消息不实。据北大光华学院老师介绍,张维迎在牛津大学的博士生导师是经济学诺奖得主莫里斯教授,为光华学院特聘教授,一年来北大光华学院几次讲学。并且,北京大学还成立了莫里斯经济政策研究所,名誉所长为莫里斯,所长就是新任院长蔡洪滨。
改革者张维迎
黢黑健硕的蒙古壮汉一丝不挂,向脚下鱼贯出入的人群炫耀野性的美感。对面的老子瘦小干枯,侧身吐舌瞪眼,似是讥讽壮汉的滑稽。
这是北大光华学院新楼门前的两尊怪异的塑像,最初曾被质疑与北大精神不符,但是在张维迎的坚持下还是留下来了,现在它已经是光华最受欢迎的拍照地点之一。
仿如这两尊乖张的雕塑,张维迎留给光华管理学院的,也是一个特立独行的改革者形象。
2003年,担任北大校长助理初期,张维迎主持下的“北大改革”,“不升即退”、“终身教席”等措施引发诸多争议。
比起终因教育体制的问题消失于无形的“北大改革”,张维迎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尤其是北京大学发布的《北京大学教师聘任和职务晋升制度改革方案》,掀起一系列轩然大波。
2007年爆发的有关中国高校改革的重要事件—“张邹之争”、“张何之争”,无一例外都与已经担任光华管理学院院长的张维迎有关。
2007年6月10日,世界银行研究部经济学家、北大光华管理学院教授邹恒甫(博客)在其博客上披露,自己被开除的真正原因,是院长张维迎和他较深的个人恩怨。他还抖搂,张维迎当初想“搞掉”前院长厉以宁时,来拉他的票,被他拒绝了,自己没有旗帜鲜明地站在张那边。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