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问题是最为热点的民生话题,创业贷款是银行大力支持就业的重要手段。目前我国创业贷款发展不畅,需从多方面破解创业贷款难题。
一、建议增强产业指导和优化创业孵化,通过提高创业成功率从根本上带动创业贷款的开展
第一,建议国务院出台全国性促进创业的指导意见,相关部委制定产业导向政策。通过产业结构优化和产业链拓展拉动创业需求,延长项目生命力和抗风险能力,促进创业项目在产业体系中发挥作用。
第二,孵化链全程开展培训。一是高校和专科学校应建立就业与学生培养的联动机制,结合自身学科优势,开设就业指导和社会实践课程,可以分年级设立相应学分,通过针对性的职业规划和创业教育,引导学生对就业方向早作规划和应对。二是企事业单位建立实习基地,要为就业者提供社会适应和有创业意愿者提供工艺、流程等方面的基本实际工作能力的培训。
二、实施鼓励性金融政策,激励金融机构加大贷款扶持力度
建议银监会出台相关支持措施,通过政策适度倾斜,提高银行业机构开展创业贷款积极性。可考虑一是对部分机构、部分类创业贷款等暂不纳入存贷比限额管理,在整体规模限制的同时,适度发放支持创业的小额信贷。二是实施积极的资本导向管理,将创业贷款按现行风险资产权重低于1倍(如0.5)的系数进行计量,使各银行有意愿将更多的经济资本分配于创业贷款等贷款融资中。
三、完善考核制度和贷款配套政策,推进政府对创业贷款支持实质效果
第一,建议政府改革现行创业贷款考核制度,对创业项目实施全流程的跟踪考核。考核项目推荐率是治标,考核创业成功率是治本,确保项目的成功率才能保障创业贷款的质量和效益。因此建议政府不仅从申请项目的前期行政审批上严格筛选,更重要的是加强对入选项目运行效果的实时评价,对获得贷款的创业项目进行后续跟踪和考核,对项目运行中存在的难点进行专项调研和政策解决,从根本上提高创业成功率,从源头上化解创业贷款潜在风险,确保其稳健运行。
第二,建议全国统一税费减免制度,真正为创业贷款减负。税费减免是对原本微利的创业贷款直接的激励政策,鉴于创业项目存在3~5年的易损期的特点,及创业贷款本身政策性高于盈利性的实际情况,建议5年内对目前5万元以下的创业贷款利息收入免征营业税,以弥补其较高的运营成本;计算所得税按90%减计收入,适当缓解银行负担过重的现状;允许创业贷款在税前提取拨备,增强其抗风险能力;对创业贷款主办行和参与行给予一定的行政费用减免,营造鼓励银行积极开办创业贷款的良好氛围。
第三,建议以市场化方式集中运作补贴资金,增强补贴质效。一是建议各级政府归口管理补贴资金,使用方式上从分散发放变为集中使用,建立创业贷款风险补贴专项资金,力求达到补贴效用最大化。二是要通过银行、保险、创业信托基金等市场化机构运作补贴资金,制定统一的补贴标准、竞争门槛等,通过市场竞争择选最优项目,以利息补贴、保费补贴等方式将补贴资金支持给最经得起市场考验和有发展前景的项目,通过间接补贴的方式达到公平与效率的统一。
四、建立多渠道的融资途径支持创业贷款发展
第一,引入“风投基金+信托运作”的管理模式,提升创业项目前期运作质效。针对创业初期风险较高、成熟后效益倍增的特点,建议积极引进如YBC创业基金和各类市场化风投基金等,对暂不符合创业贷款条件的创业项目,采取如信托管理模式,以夹层融资、股权、收益权等方式注入创业项目,通过收益分层、结构化设计等,为达到创业贷款条件提供前期保证。
第二,完善“政策性担保+项目保险”的保障途径,增强创业贷款抗风险能力。建议建立市级政策性担保公司和各区县担保平台,通过政策性支持保证担保公司规范化运作;建议进一步扩大创业贷款项目保险种类、范围,覆盖创业密集行业,引导商业性保险公司开展创业保险,保险广度上建议包括未工商登记的创业者和外地来本地创业者,增加对异地创业贷款保障的可能;保费缴纳上借鉴美日等国经验,政府给予不低于总保费60%的补贴,通过政府投保来提高银行创业贷款投入的积极性。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