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SA原本就在硅谷建有Sunnyvale空军基地(也就是后来的墨菲飞机场),但肯尼迪的阿波罗计划大大推进了计算机运算和图形技术的发展,他们与斯坦福大学、惠普等公司签订大量合同,也促使了为航天计划服务的战斗机公司洛克希德(1995年与马丁·玛丽埃塔公司合并成为现在的洛克希德·马丁公司)加快了计算机技术的研究。史蒂夫·乔布斯的养父母以及另一个苹果创始人史蒂夫·沃兹尼亚克的父母因此以工程师的身份来到硅谷。
在NASA之前,也就是1955年,威廉姆·肖克利离开贝尔实验室在硅谷成立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其中8个叛逆的年轻人后来共同辞职成立仙童半导体公司(Fairchild Semiconductor),紧接着其中的罗伯特·诺依斯(Robert Noyce)和戈登·摩尔(Gordon Moore)继续出走成立了英特尔,而尤金·克莱纳(Eugene Kleiner)卖掉了仙童的股份,成了KPCB中的那个“K”。
如果进一步深究,仙童之所以称之为仙童是因为出走的年轻人们接受了来自纽约的仙童摄影器材公司的投资。事实上东海岸在硅谷发展史上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1957年,二战中曾在美国陆军军需部任职、后来去了哈佛教书的恩特·乔治斯·多利奥特,投资麻省理工大学的两位教授基于晶体管的计算引擎,这是数字设备公司(Digital Equipment Corporation,DEC)的由来。
DEC开创了个人电脑的先河,而英特尔启动了摩尔定律,两者让计算机这种遥不可及、昂贵无比的设备日渐普及。两个史蒂夫因此可以在1976年出售第一台苹果电脑。在创业的时候,罗伯特·诺依斯曾是乔布斯的指导者;13年之后,谷歌的创始人拉里·佩奇也一度向乔布斯请教─顺便说一句,KPCB的创始人之一是谷歌的投资人之一。
你在开篇大图里能看到这样的传承脉络(在另一张图里你能看到东西海岸之间的作用力),它们指向的还是那三个S: Sandhill road(资金)、Startup(创业者)和Stanford(技术)。
现在我们接近那个问题的答案了:为什么硅谷可以是硅谷?莱斯利·柏林,一个斯坦福大学硅谷档案研究馆的工作人员总结说:我们已经看到了史蒂夫·乔布斯、罗伯特·诺依斯、诺兰·布什内尔(Nolan Bushinell,Atari视频游戏公司的创始人),以及其他已经取得成功的人士,并且我们知道这种事情能够并且将会再发生很多次─如果这些人能,那其他人为什么不能?这就像是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也推动其所在地区进入到一个创业和财富的自我延续循环中。
企业史学家阿尔弗雷德·钱德勒(Alfred D. Chandler)有一个更简洁的版本:仙童制造的是企业家,而不只是产品。
看起来是不是很个人主义?但如果把这些个人的偶然因素放在那个大环境里,你就会看到那些必然性:1978年,美国国会将最高资本利得税从近50%调整到28%,3年后又下降至20%,资金流入风投领域,人们甩掉了大公司的保守原则走出去创业。1997年情况同样如此,美国最高资本利得税从28%降为20%,同样刺激了风险投资规模的发展。
1985年,耶鲁大学首席投资官David F. Swensen首次把学校由捐赠和其他收入所得拿去做风险投资,并获得平均每年11.8%的投资收益率。这个比例不仅获得了华尔街的注意,也引得斯坦福、哈佛等大学纷纷效仿成立大学创业孵化器。而1993年至2001年间,互联网日渐普及,学校的支持促使更多的学生思考创业,他们的项目因为摆脱了硬件创新时代昂贵的成本,更加倚重软件驾驭能力而变得创意频出─即便很快他们遭遇了泡沫,至少谷歌脱颖而出。
“历史其实从未改变。”Chris Macann说,你不觉得现在涌到硅谷来的人,就好像那时候来旧金山淘金的人一样吗?”他说的是创业者的狂热。如果换一个角度看这句话,在硅谷似乎一切都可以按部就班:创业者理所当然地能找到工程师(或者他们本身就是),也理所当然地融到资金,就好像那句“上帝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
但你还记得Chris Macann写在墙上的那句话吧?“Keep growing and fuck anything else(保持增长,其余去他妈的)”。Justin Kan也说:“最难的还是找到优秀的工程师。”
不仅仅是创业者,每当你以为自己知道一个传说,其实你只是知道那个结局。所以那3个S不是“硅谷之所以是硅谷”的秘密,它们只是一个开始。如果要让它们丰满灵动起来,后面还有更多值得分享的故事。
最后,可能还有一个ifttt:如果没有肯尼迪总统的航天计划,就不会有大兴土木的硅谷小镇的兴建,保罗和克拉拉·乔布斯也不会被吸引到库比提诺,而他们的养子史蒂夫·保罗·乔布斯也永远不会遇上史蒂夫·盖瑞·沃兹尼亚克……哦,你懂的。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