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业务是很多工厂的起家业务、核心业务和唯一业务,利润模式的操作和实现过程都比较简单。不少外贸工厂习惯了这种简单化的操作方式,面对做品牌时复杂的变局,觉得太麻烦、太漫长,没有人愿意沉下心来培育品牌,而是继续沿用惯有的简单化操作——用钱开路,依赖外包。
外包最严重的危害,是承接外包业务的营销机构抛开工厂,转而做营销机构自己的品牌。这种情况绝非天方夜谭,营销机构借助工厂的品牌和产品,迅速建立起自己的渠道,然后注册品牌,另寻工厂进行OEM生产。
合作如果到了这个阶段,工厂悔之晚矣。渠道、市场、终端都在营销机构手中,一夜之间,营销机构的产品就可以取代工厂的产品。一切还得重来,为简单化操作埋单的只能是工厂。
如果营销机构的“反水”对原有品牌的渠道和终端造成了伤害,那么,工厂要想弥补这种伤害,就需要更大的投入和更长的时间。
说到底,依赖外包来发展品牌,工厂赚的还是生产制造的钱。工厂以为自己有品牌,其实并没有实现真正的转型,只是借助外包模式将自己生产的产品打进了国内市场而已。
三、忽视隐形成本
外贸工厂的大部分成本,都发生在自己的地盘上。哪怕是原材料,最终也会运输到工厂,物流成本也是从工厂开始算,工人只有在工厂做工,才能领到劳动报酬。最大的成本都是在工厂这个地盘上进行消化的。老板闭着眼睛也知道成本分摊在了哪几个方面,都是显性的。
当工厂转型到做品牌,很多成本不是发生在工厂之内,而是发生在别人的地盘上,隐藏在品牌发展的进程中。相对工厂的显性成本,做品牌的成本常常是隐形的,而且“埋伏”在工厂老板未知的地带。
做工厂是以销定产——按照订单来安排生产,国外的客户肯定会支付所有的货款,相应的成本很快就被订单本身所消化。做品牌却不是这样,你把产品生产出来,如果卖不出去,那么这些成本就永远无法冲抵,你还得搭上运输成本。什么时候才能完全把货卖出去?倘若老板没底,答案也就只有一个:天知道。
如果你想继续坚持,那你就要在市场推广、终端促销方面进行投入。“埋伏”的成本又被挖掘出来了——在哪些区域投入?投入多少额度?投入后的效果如何?
总的来说,做工厂考验的是对固定因素的控制能力,各种成本可以估算出来。做品牌考验的是对变化因素的竞争能力,考验的是对渠道利益分配的平衡能力,考验的是对隐形成本投入的判断能力。
四、“人围着产品转”
工厂的跟单员,是以完成订单为主线,进行全过程的跟踪、控制、疏通和协调。工厂的很多运营环节,包括生产计划、物料采购、产品技术开发、工艺设备、质量控制等等,都是以产品为核心。概括而言,工厂的运营是“人围着产品转”。
产品做得好,不愁没销路——在制造业曾经通行无阻的这一条铁律,用在品牌经营上却会失效。产品好未必就能够卖出去,产品好不等于市场好。
做品牌是“人围着品牌转”,产品也围着品牌转,而品牌围着消费者转。消费者才是品牌运营中的核心。
“人围着产品转”的惯性,会让人沉溺于产品的品质而忽略消费者的真正需求和感受。
一个案例是,有一个地板工厂转型做品牌,工程师出身的老板认为耐磨转数越高,消费者就会越喜欢,因为有更长的使用寿命。他将地板的耐磨转数提高到了25000转(家用地板6000转就足够了),还在销售现场放置了一个Cye工具,让消费者动手检测。然而,地板的外观普通、风格单一,消费者并没有如期而至。(作者为资深领导力教练、战略及品牌顾问,他最近出版了《世界工厂的品牌突围: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一书)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