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编辑要不要对市场负责?这是个争论已久的话题,现在看来,编辑是无法脱离市场的,必须要为市场负责。过去,很多出版社的编辑和发行总有别扭,编辑说书很好发行不利,发行说烂书我发不出去,吵吵闹闹。一个编辑,如果每星期不去两趟西单图书大厦和甜水园考察市场,是不合格的。有些走市场较早的出版社,制定出一套与编辑个人效益直接挂钩的激励机制,实行起来效果还不错。其核心是编辑组织选题,拥有一个相对的最终决定权,因为他要对选题的最终市场效果负责。这就是编辑负责制,每个责编都相当于一个小的生产经营单位,对出版社负责,也对自己的效益负责。出版社只负责把关和建议,不去对编辑的工作插手过多,任其自由施展。出版社可根据发行渠道的扩大和容量,逐年根据情况调高考核指标。
5、发行渠道的建设,对出版社来说非常重要,除主渠道新华书店这块的其他渠道,很多出版社都是将其委托给公司去做的,这里面有风险。如果出版社的发行业务主要掌握在别人手里,会产生永久的依赖性,到你离不开这些公司了,他们很有可能会反过来压榨你的利益,这在之前并不是没有先例。现在的情况是,主渠道折扣高利润大,但账期长,资金周转慢,而且销量并不大,退货多;二渠道销量大,账期短,却有一定的风险,更多时候靠的是人情的维护。网上卖书的渠道,销量大,账期也没问题,但有排他性,有时候容易被线下经销商钻了空子,出现售书折扣倒挂的情况,造成退货率高。其实,不管是主渠道还是网上,都应受到重视,但更应该重视的还是二渠道。刚开始走市场的出版社,可以在每个核心城市找一家大的经销商开展合作,把渠道初步建立起来,慢慢再逐步完善。二渠道这块是需要维护的,有时候能卖多少书全在一些大书商的一个承诺,把书给你放在书架上面还是书架下面,在销售上的区别是很大的。
6、做好宣传推广工作,是出版社走向市场的一个标志。领导们一听说要做宣传就皱眉头,因为这涉及到很多钱。确实,过去的事业单位要做一些宣传,会付出很大成本,效果还不强。但民营出版公司为一本书做宣传,却往往花不掉什么钱,效果还很好,这其中的差距究竟在哪里呢?出版社的工作习惯是,不去做任何复杂和费力的事情,做的都是巧事。一说做宣传,也不制定计划,也不讨论可行性,也没人对结果进行监督,直接拿着钱就往权威媒体一投就算完了,反正花的都是国家的钱,世上真没什么事情比这个更容易的了。文化公司做宣传怎么做的呢?因为花的都是老板自己的钱,所以格外慎重,请谁不请谁,在哪家报纸做效果好价格还低,怎么去办些花不了几个钱的读者见面会,如何利用网络等新媒体工具等等,力求用最少的钱达到最好的效果。市场和非市场,区别就在这里。好的机制能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想办法如何把事情办好,而不是办得看上去光鲜。
7、人才的问题,自然是很重要。由于近几年出版业不景气,编辑和发行人才的流动还是很频繁的,其中有不少都具备丰富的经验和战斗力。在内部人才匮乏,无法满足发展需要的情况下,积极吸收外部人才加入进来是行之有效的策略,能给发展中的企业带来新的活力。给安排个编制都不现实,用经济利益留住人,淘汰人,是最好的办法。在经济杠杆的调节下,最能检验员工的能力,最能激发员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过,在吸引优秀人才这个问题上,关键中的关键还是制度因素。制度无所谓好坏,行之有效,能把各种正面和负面因素都包容进去,趋利避害,不引发埋怨,不妨碍工作的实施,那就是好制度。对一个编辑来说,每年只做两本书但都能大卖,也比一年做20本书却都卖不出去强,同样是工作,成效是检验工作有效性的唯一标准。对一家出版社来说,用制度杠杆激励员工做更多能被市场接受,有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书,是保证自身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的良方。
8、快速对接市场,按市场意识办事,也是出版社走市场的很关键因素,这是出版社走市场之前就该补上的功课。要学习和了解市场上的人们都在做什么,他们是怎么做的,我们自己的优势和资源如何能在市场上发挥出来等等。在这个过程中应把心态放低,过去高高在上的日子总会过去,不如自己主动改进。很多出版社在走市场的初期感觉很不适应,怎么他们连10个点毛利的生意都做呢?事实上,在工业企业,这已经是很高的毛利了,不能挑肥拣瘦。在市场上,总有些你不愿做的事却不得不做,总有些你不愿见的人却不得不见,只要不违背国家法律和基本原则,在商言商正是出版社走市场最需要端正的一个态度。想凭借优势的政策地位切入市场,甚至趾高气扬,孤芳自赏,是没人会真正买账的,能放下身段参与平等竞争的出版社,才是有远见卓识的现代企业【创业网 Cye.com.cn】。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