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网 Cye.com.cn】出版社走市场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从上世纪讲到现在,又是改革又是改制,700多家出版社里真正走向市场的其实也没多少。能早点在政策上被断奶的出版社步伐是要快一些的,可但凡有一些政策优势的社,多在靠着那些教材和计划任务过日子,走市场的步伐缓慢。因为走市场实在是太难了,而靠天吃饭则又太容易,没动力没压力的情况下,谁也不愿舍弃琼瑶宴去吃家常饭。
可是大家都知道,琼瑶宴不可能让你永远吃,最终的大趋势还是大家都一样吃家常饭,就看谁能通过自身努力而不是别人给予再度吃上琼瑶宴,因此走市场还是必须的。出版社能够平滑过度,确立一个市场地位,终归还是要比伸手要饭吃来得硬气。这几年搞改制,过去的事业单位转眼变成企业了,狠下心来硬着脖子上的社那叫一个痛苦,市场情况不好,人员待遇压缩,优秀编辑和校对纷纷流失,听说有些社还闹过事,这都是转型中的阵痛,必须要走的程序。
有些出版社已经上路了,有些还在摸索,另有一些暂时还能过好日子,但大家无一不在想着下一步,想着将来该怎么办的问题。现在的情况是民营书业先走一步,经过了过去20多年繁荣的大发展,具备相当的经济实力和运作及渠道能力,在大众图书市场已经是最重要的一股力量。在互联网和数字阅读兴起的情况下,过去5年市场已经非常低迷,那种Cye出本书发几十万上百万的日子不见了,竞争激烈异常,可如果怕这些客观因素,未来的出版业将不会有你任何位置。因此,还没上路的社赶紧走出去,倒也不算很晚,毕竟还有政策和资金扶持,就算还能过好日子的社,选择两条腿走路也是很有必要的。其核心是,培育出基本的市场能力。
出版社走市场的问题,是繁琐而复杂的,有很多障碍真是难以言表,但也并不妨碍围绕着这个问题产生一些想法。
1、出版社走市场的核心动力在于领导和人才,只有领导想明白了,才能产生出好的机制,才能吸引来优秀的人才。出版社社长多是文化人出身,政治素养都是没问题的,不一定懂经营,也不一定懂市场,但一定能懂人,懂出版业务。根据自身条件制定出一个科学的市场战略,再建立并逐步完善出一个合理的机制,吸引来懂市场和懂经营的人才,这是最基本的条件。就算领导什么都不懂,能招揽并驾驭一帮能人在手下干活,也是完全没问题的。这一点,在过去十几年出版社的发展历程中已得到验证。出版社走市场,归根结底还是一个人的问题,而其中的核心,仍在于领导者的勇气、决心和智慧。
2、很多出版社都有自己传统的政策性业务,这一块是要巩固的,并不是说走市场就把这块扔掉了,也不必这么壮士断腕。在左手巩固这一块的基础上,右手伸向市场。但要想想,是走什么路线,哪条路最适合自己。就市场而言,有一种发展模式是做畅销书,炒作,请名人等等,表面风风火火,但事实证明这不是长久之计,也不会成为发展的根基。还有一种模式是作坊式,每个编辑每年50本书,发够3000本就上考核线。这两种模式都有缺陷,前者没根基,后者卖垃圾。还有一种是走精品路线,但没什么名气和资源的社就算了,这不是一天两天能行的,关乎运作能力,市场,宣传、销售等很多环节。初入市场的出版社,适合走一种小精品路线,要出质量好有市场价值和认可度的书,不要去制度性制造垃圾毁牌子,还要将畅销书和常销书进行一个组合,但到底是1:9还是2:8,这就看具体情况了。
3、俗话说穷庙富和尚,没有哪句话能更好地形容中国出版业了。出版业很困难,但这些从业人员都不穷,不知道为什么。有些出版社的成本控制做得不好,有6000一吨的纸非要买1.2万一吨的,印什么都要找大城市的大型彩印公司,而不是价格低一半但质量并不逊色的小企业。有些出版、发行的事情自己能做,非要找社会上的文化公司合作。说到底,这是个跑冒滴漏的行业,随便哪里跑一点就够个人用了,这里的人没办法不富,这个行业没办法不穷。从编印发这一系列业务线把口子堵住,其根本在于使自身符合市场化标准,而非整治人进行利益重新分配。民营出版业的显性成本比出版社要高,但他们内部成本控制得好,总的算下来成本还是比出版社低的,市场运作和发行能力又明显高出出版社一截,出版社空有一身优势,也施展不出来。因此,走市场先把自己的成本算清楚,再说其他的。此外,过去的政策性任务一般而言利润极高,而市场项目却都是相对利润较低的业务,一定要想清楚高利润和低利润项目之间的关系,否则是干不成的【创业网 Cye.com.cn】。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