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路
作为一家独立的金融公司,我相信彭蕾会理解和认识到这点,然后会不断的降低自身体系内带风险特征的金融业务的。总的来说,格局是逐步降低小贷和信用担保的规模,维持一定的比例就可以了,这个比例一方面可以适当提高估值,另外一方面,毕竟解决了体系内的部分商家的难题,也是有实际的意义的,但是,规模必然不可能做的太大。当然通过阿里的包装造势等能力,不断的进行不带回购的资产证券化,或许是一条路,可以让风险不断的传递出去,但是这条路的核心其实是你必然要证明你的资产包是低风险的,这个总的来说,对阿里来说难度很大。至于信用担保,我个人感觉也是短期的权宜之计,最终阿里其实还是要分享自身的风控体系出去,担保也只是短期的行为,长期来看,必然要不断的去掉担保,如果一直依赖于担保才能让自身的风控体系被认可,第一规模也做不大,第二实际意义也有限,总体而言,担保在整个金融业态里也只是出于一个过渡性阶段的金融机构,全球范围来看,担保业日渐处于消失状态,尤其是信用担保领域。特定的领域的支付担保会有,但是受限很多,感觉阿里体系内的虚拟支付担保可以存在,但是离开虚拟支付的担保,成功难度会很大。所以,以上两个金融产品,在彭蕾的大格局里必然是不断下降的,他的思路确切的说,应该是不断的优化和完善自身的数据化的信贷风控体系,然后分享给金融机构,以此获得无风险的服务性业务收入Cye.com.cn。
至于后面两个金融服务产品,其实是比较有意思的,从理念上,我个人认为后面两个应该是阿里金融的很有意思的金融点,符合金融服务范畴,如果能做好,应该是阿里金融长期持续的核心竞争力的主要的点,但是难度可能也比较大。
支付宝金融,更多是一种结算的概念,对于支付宝的结算,我有个大的逻辑性前提观点?就是我一直认为结算层面而言,支付宝等支付牌照会最终越来越不值钱,一方面是支付企业自己之间的竞争加剧,第二个层面其实是各个金融机构在支付领域内的大举动作有所关系的。事实上,支付宝等企业的发起很大程度上是来自于银行对支付层面的反映不够迅速,人性化不够所带来的一个阶段性特征,随着银行日益注重客户体验,也随着对支付工具加大投入,使得支付领域内的许多互联网优势不断会被压缩,因为确切的说,互联网企业不断进入金融,但是反过来,金融机构也在不断的利用互联网进行自我革新。现在银联的超级转账,民生、中信的手机支付,确切的说已经实现了支付宝的绝大部分的功能,而且速度更快,跟现实结合的更加紧密,从这个角度来看,支付宝撇开淘宝的担保交易的功能属性外,其他的优势都会逐步被金融机构的进行蚕食,所以我对支付宝所认为的对金融机构造成极大冲击的说法,是不认同的。支付宝会形成一部分的基础性市场,但是很难有大的作为。当然这点基础性市场,对于互联网企业而言,已经足够可观了。
至于在线零售产品,相对而言,保险产品的在线销售,应该具备很大的成功可能性。阿里手握足够多的客户群体,而由于保险产品的相对标准化,更具备商品特性,而且不带有金融商品的风险属性,所以保险产品即使在线下销售也可以采取铺天盖地的传销模式进行营销,不需要销售人员对产品进行过多的描述和风险分析,因此,专业性相对并不重要,而这种产品特性就使得线上销售的成功概率会更高。核心其实在于保险公司后台相对于其他保险公司而言的产品设计和研发的能力。
但是金融产品的在线销售就具备一定的难度了,因为金融产品的产品描述以及后续管理难度都很大,首先合法性可能就是个难题,大量的金融产品是不允许柜面销售,也不允许对非特定群体进行公开宣传的,其次如何在线进行金融产品的风险评价难度也很大,淘宝理论上是可以接受任何产品的在线销售,但是如何有效的规避各个层面的法律问题和善后问题都是需要巨大的成本,例如银行销售产品之后引发的群体性围攻的事件,等等一直是银行的难题。
而事实上,我们一直在想为什么银行会成为销售的主要渠道,其实很大程度上其实是因为银行销售产品有产品增信的功能,客户首先是对银行有个基本的信任度,才会有产品销售的相对容易,但是而淘宝网如果不做选择的任何产品都可以进入销售,那么就必然对产品的增信作用有限,因此无法形成较大规模的成交量,如果对产品进行风险评价,那么意味着淘宝网又缺乏专业性,两者之间其实是个悖论。当然,这并不是说这条路不能走,我只是觉得淘宝的在线运营金融产品销售,在保险产品领域具备成功的基础和可能性,在其他金融产品销售上,肯定也是可以形成一定的销售,但是感觉很难成为一个独立的金融的销售市场,尤其,现在的市场上,好的金融产品的销售,其实是不愁的,不好的金融产品,你淘宝销售的越多,负面的效应也是越强的,纯粹作为一个商品市场,淘宝可以,但是作为一个专业性金融商品市场,用商品市场的思维去做,难度较大。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