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收入过万
虽然打假的日子比较苦,操作流程相对比较长,但总体算下来这个职业的收入还是能让他们满意的。
“有些官司周期时间比较长,再加上平时北京日常消费较高,总体算下来,平均每月挣10000元。”赵建磊对笔者直言。
作为北京职业打假人圈里的新人王俊也告诉笔者,这是一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很可观的生意。“我是河北人,家里亲戚在某钢厂工作,工资在当地还算不错,一个月收入五六千元,可整天多累啊。干上职业打假,每年也能存下个十一二万元,但是不自由,一天到晚都得绑在公司。”
实际上,成为职业打假人就没有了定期节假日,每天不是在寻找问题产品的路上,就是在维权的路上。
打假人赵建磊用几个字总结了作为打假人每天生活的方式:看、购买、查找、调查、维权,每天接触的最多的人是超市客服人员、企业、行政机关工作人员。
赵建磊告诉笔者,他每天基本上都是9点30左右出门,一般都是晚上10点左右回家。
虽然收入较高,但大家所需的现金流也比较多。汪晓辉告诉笔者,因为做打假人需要的现金流比较大,虽然看到了一些商品明显违规,只能向行政机关进行书面举报,要求行政机关进行查处。
为了解决资金问题以及更快地解决维权问题,赵建磊和几个同事还专门开设了公司,在大的案件方面还会有适当的分工。
“在一些大商场,从安保到导购都认识我,我本人过去根本买不出东西来。那就让我的团队成员去买,甚至雇人照着样子买。”赵建磊说,成立了公司以后,大家可以互换角色,进行团队化运营。而他个人,则更多专注长时间的研究和运作一些费力麻烦的案子。
除了创立自己的团队,一个成功的职业打假人也特别重视圈内合作。更重要的是,不能逾越法律的底线。法律界人士认为,职业打假人的“知假买假”行为,一旦越过法律的底线,就会涉嫌敲诈等违法犯罪行径。
不过,赵建磊也表示,多数时候都是自己的案件自己去操作,有时会相互交换案件,主要是为了在打官司或者在维权运作方面更便捷。
凭借《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这把“尚方宝剑”,职业打假人从最初的“小打小闹”到今天的“重磅发力”,打假范围也逐渐发展到食品、保健品、医疗器械、家用电器、通讯产品等各个领域。
打假“黄金期”
尽管司法界对今年即将实施的新《消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食品药品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新规的解读仍存争议,但在调查中,一些职业打假人已经视此为“利好”。
据新《消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食品药品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新的规定显示,新《消法》将过去的“退一赔一”变为“退一 赔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食品药品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将食药领域的“知假买假”也纳入了法律保护。
对此,赵建磊对笔者表示,对职业打假人而言,新《消法》的修订更利于打假人的打假工作,这也是打假人有“维权空间”,他对自己未来发展信心十足。
汪晓辉告诉笔者,新《消法》并没有将职业打假人排除在消费者范畴之外,即“知假买假”并不影响主张赔偿权利。这一点,让汪晓辉心里很踏实。因此,新《消法》实施之前的这段时间,他正和“小伙伴们”一起埋头研究新的条款。
在赵建磊看来,除了赔偿更高,维权成本降低也是新《消法》的一大亮点。今后,消费者的维权之路将更加平坦,他们的职业打假也将进入一个“黄金期”。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