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从电子图书格式上,各大出版集团也纷纷加入国际数字出版联盟推荐的EPUB格式,以抗衡亚马逊在线在Kindle平台和移动阅读业务中力主的自有格式(包括收购法国技术商MobiPocket的Mobi格式)。
以可扩展标记语言(XML)描述为基础的EPUB标准支持电子图书在不同尺寸的阅读器设备上自动优化显示模式(Reflowable),这样读者能够在4英寸屏、7英寸屏或10英寸屏的电子墨水阅读器、平板电脑、手机上阅读EPUB格式的电子图书而不用另外下载不同版本的电子图书。当然,目前EPUB标准的缺陷也很突出,如对中文字体的支持还不够,而且对插图、图表和科学公式的支持还未至完美。在美国图书博览会上,我们的几位“新邻居”是来自印度、美国和英国的图书数字化制作外包公司,他们也代表着国际上最先进的图书数字化制作技术。那么,最先进的图书数字化工程能实现全自动化吗?对此问题,美国图书博览会数字出版和制作技术公司相关负责人的答案极其相似:完美的图书数字化制作是结合一定的技术平台和大量的人力资源,有些时候还需要手工描绘,就算是实体书扫描加OCR(光学字符识别技术)识别也无法跨越手工操作、描绘和人工校验这些关键环节。以亚马逊在线的制作服务为例,一本英文图书数字化需要24小时~48小时,而其他语种的图书则需要48小时~72小时,对于插图较多的图书,有时候数字化过程会需要更长时间。
分工还是整合?
中美数字出版产业生态环境异同
美国数字出版市场到今天的辉煌经历了10年的发展,跨过了低谷,在2009年开始实现我们所说的“井喷”。根据美国出版协会(AAP)发布的统计数字,大众类图书在第一、第二季度从批发市场至少收获1.79亿美元,零售市场收入估计在3.5亿美元左右。2010年电子图书销售更是势头迅猛,第一、第二季度电子图书批发市场已经超过2009年全年销售额。2010年亚马逊第一季度即宣布Kindle电子图书销售已经超过亚马逊平台上传统图书销售业务。
比较国内的电子图书市场,在2001年左右起步,2009年全年斩获14亿元人民币,约2亿美元左右。无论从市场规模还是出版商收益来衡量,我国的电子图书市场还处在起步阶段。国人的图书阅读率居世界前列,加上巨大的人群,市场潜力巨大,前景可观。是我们的消费市场没形成规模,还是图书资源集结不够,或者有其他原因?
据我们了解,欧美市场数字出版发展模式可以简单归纳为“术业有专攻,联合推动发展”的特点。以美国市场为例,电子图书产业基本包括以下元素:
内容提供方即出版商。包括培生教育出版集团、麦格劳-希尔出版社、汤姆森学习出版集团,西蒙·舒斯特公司、美国麦克米伦出版公司等出版机构。
电子图书销售平台。OverDrive、英格拉姆数字集团等电子图书批发商;零售商如亚马逊的Kindle电子书店、巴诺书店Nook电子书店、苹果电子书店、索尼的电子书店、即将推出的Google Edition、小说专卖店FictionWise、CourseSmart和eBookPie为代表的大小数百家电子商务平台;以包月服务为主要收入模式的爱思唯尔和Safari Online为代表的在线阅读服务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