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度的框
Keso对于百度应用提出了几点担忧,担心越来越多的用户习惯这种方式后,百度会成为流量黑洞;担心会形成马太效应和寡头垄断的局面;还担心技术歧视,使得不符合百度标准的应用和网站难以出头,从而遏制创新。对于KESO的这几点担心,我倒觉得并不是太大问题。
首先,流量终结者的问题,对于百度来说,我认为自身会做一个平衡,这实际上是百度自己的左右手博弈,对于搜索竞价的商业模式来说,如果百度引流的效果下降,那么自然价值会降低;百度需要权衡流量导出的商业价值和流量截止的商业价值之间的平衡。而对于马太效应来说,我认为这个本身是有市场自然驱动的,我从来不担心马太效应和寡头,因为互联网本身就是一种反寡头的力量,总是会有优秀的创新能够突破寡头脱颖而出。至于技术歧视,我认为这本身是互联网行业的一个通用规则,每一家都想建立自己的标准,希望所有人都向自己的标准靠拢,微软如此,谷歌如此,苹果也是一样。
三、谷歌的云
搜索引擎的商业模式核心都只有一个,那就是“造神”,什么是造神呢,就是告诉你,“你不必相信一个人,但是你要相信全世界”“我就是全世界,我比你更懂你需要什么”,要取得这样的信任,要让这个神立起来,谷歌需要做两件事,第一件事情就是营造公平形象,比如“不作恶”,比如“让用户最快离开网站”,比如广告不影响搜索结果呈现(右侧栏);第二件事情就是云计算,谷歌用对用户和广告主的互联网使用入口的占领来吸收来自全世界的所有网民的行为信息,然后通过后台强大的计算能力来推算不同用户的需求,并且把计算的结果推送到用户面前。真正能够有能力全面实施云计算的可能也只有谷歌有这个实力,大多数其他公司还只停留在云存储的层面。
在商业模式上,谷歌更看重长远利益,所以它更需要坚持扮演“上帝”的角色,“上帝”是可信赖的,是不轻易变动的,只有稳定的可信赖的,才会有更多的商业依赖。
而百度并不特别在意是否能够长期维持一个可信赖的公平的“上帝”角色。百度并不在意持久地营造一个不作恶的神的现象,百度只向网民传达一个声音——我不需要标榜自己不作恶,但是我比谷歌更懂中文。另外一方面,百度也并没有足够的能力来实施云计算的战略,退而求其次,做框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