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名业内人士说,有些网站的外包频道上大部分都是负面报道,这些频道都有自己的“经营任务”,如一年要达到500万元以上,于是,通过发稿、撤稿来要求企业交“广告费”便成为其重要的经营模式,这部分收入甚至占其总量的50%-60%。也有网站会在发出投诉信息后,邀请企业“入会”,入会费从20万元、30万元到50万元不等。而对于“广告客户”或“会员”,网站承诺会“有所保护”。
由此来看,网站通过维权投诉信息盈利有几种模式:一是要企业出钱来删帖。业内人士透露,一些小网站主要靠删帖来盈利,删一个帖子一般在1000元至3000元之间,这样一天至少能有一万元的收入。二是不直接伸手要钱,而是邀请企业参加某种“评选”活动,以金钱换排名。三是邀请企业成为网站会员或加盟,来为企业提供从删帖到公关的一系列服务。
而在谈及网站的盈利模式时,一名维权网站的负责人向记者坦言:经营一家维权网站并非易事,至少让他“老了五岁”――从请律师、举办公益维权活动,到人员工资、日常开支,维持40人左右的网站一年至少需要几百万元,仅凭维权来支撑是不现实的,只能通过与企业合作来获取资金。
敲响警钟 网站维权亟须指导规范
那么,除了用“胡萝卜”加“大棒”的方式傍“企业”,靠企业的广告费生存,此类网站是否还有别的选择?维权网站如何才能干干净净、踏踏实实地维权?
消费者权益保护专家邱宝昌对记者说,维护消费者权益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行政部门、司法部门、行业组织和消费者保护组织等都应承担相应责任。网站维权本身没有问题,很多依法建立的维权网站,应该得到支持。然而,某些网站打着维护消费者权利的名义谋取利益,与法律规定相背离,维权网站应真正维护消费者权益,而不能“挂羊头卖狗肉”。
邱宝昌表示,网站注册有营利和非营利之分,公益性组织不能以牟利为目的。维权网站应以公益性为主,然而,面对既要生存发展,又要维护权益,却没有资本注入的尴尬境地,一些网站只能“打擦边球”。因此,公益性的维权网站需要有国家支持或基金支持。
“最近曝光的电子投诉网要挟企业的事情也给我们敲响警钟。”315维权网的一名吴姓负责人向记者表示,维权网站完全可以有更长远的眼光,用投诉信息来威胁企业的做法只是种短视行为,网站可采取向后续延伸的发展途径,如通过提供舆情分析报告、售后服务培训、进行信息发布、打假活动等方式,立足网站维权,从“公益性”上寻找未来。
此外,业内人士建议政府要对网站加强引导和监管,严格管理、净化环境,提高维权网站的准入门槛;同时,政府也应加大支持,将公益维权与盈利活动剥离开来,不允许用投诉来盈利。最后,还应填补法律法规在这方面的空白。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