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生产厂家“蜜月”终结
因渠道高度垄断被业内称之为“撇脂盈利模式”的家电连锁模式,是如何形成和运作的呢?
这种模式有以下特点:一是先广泛开设门店,然后通过门店数量规模来提升销售总额;紧接着,通过扩大渠道规模来进一步提升渠道垄断,通过垄断优势向上游企业征收进场费、选位费、促销费等诸多费用,以此来摊薄成本,降低自己的营销费用。
公开报道显示,大型家电连锁凭借其在产业链中的强势地位,采取向供货商延长付款周期、长期大量占用往来资金的操作,从财务的角度看相当于获得了一笔数额不菲的短期融资。此外,供货商为了在卖场内获得一席之地,不得不接受“进场费”、“过节费”等名目繁多的收费,且成为最终净利润的主要贡献来源。
不过,在中国家电商业协会营销委员会副理事长洪仕斌看来,由于一、二级市场上升空间有限,三、四级市场下沉成本增高,国美、苏宁等大家电连锁企业目前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多年来,国美、苏宁依靠“向规模要利润、向制造商要利润”的商业模式,在家电流通环节形成“进店成本高、投入产出比小、进连锁门店相当于花钱打广告”等弊端,直接将许多二、三线企业和区域性企业拒之门外,也加速了企业对其他流通渠道的开拓和支持。
在发展初期,家电连锁得到生产厂家众星捧月般支持,却在自身壮大后与厂商接连反目,双方之间的矛盾屡屡见诸报端。
全国消费电子渠道商联盟秘书长吴咸建公开表示,房地产“黄金十年”的结束,对与之密切相关的家电业有直接影响。“家电普及已基本结束,市场饱和度越来越高。”他认为现在是行业谋求转型的关键时期。
“从1997年到2011年,是家电连锁大力发展的时期,但任何一个产业都不可能一直往上走,都有走到巅峰、走到峰值往下拐的时候。那么大连锁家电实体销售的模式是不是到了拐点呢?我的观点是大连锁的巅峰时期已经过去,未来获得高速发展的可能性越来越小。”
家电大连锁在一、二级市场的覆盖率已非常高,接近80%,而在发达国家这一比例基本也是80%。另一方面,三、四级市场又不适合进去,经营成本非常高,只能由专卖店来弥补。
国美和苏宁在20多年时间里就能雄霸市场,靠的就是一次次的创新。而如今依托电子商务新技术横空出世的网上购物平台,又颠覆了传统的商业模式和市场结构,不断冲击国美和苏宁一手缔造的家电零售帝国。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这里面似乎多少有着当年国美和苏宁颠覆传统百货渠道的影子。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