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信采取全国各地铺设网点、人工进行项目筛选为主的风险控制措施。这种风险控制措施,其实是银行普遍采用的。是否发放贷款,贷款质量高低,很多时候会因为具体项目调查人员的经验、素质差异而有很大的波动。无论宜信如何加强这方面的知识培训和系统建设,都无法克服这个问题。随着放贷规模越做越大,P2P平台对风控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事实上,比宜信有更多风险控制经验,比宜信有更多高素质客户经理团队的其他金融机构都无法在这点上做得特别好。
宜信的客户群体主要是大学生、私营企业主、工薪阶层,每笔放贷金额从几千元到几万元、几十万元不等。年化利率基本都在30%以上,出借人的收益在10%左右。虽然宜信宣称自己只是中介服务机构,但为了让更多出借人将资金给到宜信,在有出借人无法收回贷款的情况下,宜信会承担本息。为让公司健康运转,宜信只能(也可能是主动选择)一直在高收益市场进行项目筛选和操作。
很多低风险的客户,在低利率市场是低风险的,到了高利率市场,就被高利率逼迫成了高风险。从全球范围内看,小额贷款,尤其是微小类贷款的坏账率一直很高,而且越成熟的市场,坏账率越高。
宜信宣称,因为每笔贷款金额小,所以客户违约成本高,进而推断小额贷款风险小。这个逻辑在实践中证明基本上是错误的,因为作为债权人,即便放贷金额小,笔数多,追债成本也很高。两相比较,客户的违约成本其实就不算高了。
最近市场传闻,政府将对债权的转让金额和次数都做出规定,一旦实施,宜信成为影子银行的最大基础没有了。随着债权转让次数的受限,宜信的流动性会受到严重影响,依靠新的现金流流入来兑付之前的现金流流入回报的游戏将无法继续玩下去。当市场认为宜信的模式存在很大问题,而宜信又无法很好地解释市场质疑的时候,新的出借人将不会选择宜信的产品,哪怕宜信的产品价格更吸引用户。
在宜信坏账率不可能太低的情况下,监管政策的不确定性和发生出借人挤兑就变成悬在宜信头上的两把利剑。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