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这些难题,宜信普惠做的第一步就是“普惠”,坚持深入农村,通过入户调研积累信息并判断其还款能力。一方面通过流程优化、风控创新、增强农民信用意识来打通农村金融的“毛细血管”;另一方面,将与农民相关的增值服务纳入业务范围,帮助农户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关心其生产经营情况,让农户在致富的路上走得更稳健。
在控制成本方面,金融科技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宜信普惠惠农平台致力于运用农业产业链大数据、农业众筹等基于“农村移动互联网”的创新科技手段,为农户提供全方位、一站式金融服务,促进农村高成长人群致富及现代农业快速发展。
科技惠农促发展
记者:据了解,宜信普惠惠农平台被喻为金融“农贸大厦”,目前惠农业务的覆盖规模如何?其特色体现在哪些方面?
王威:作为宜信普惠的金融“农贸大厦”,惠农平台基于PC端和移动端两端搭建,围绕全国各地农民的生产、生活需求,包括生产场景化的金融产品需求,主要致力于开放农资企业、合作社等群体的合作,定位于农村移动金融服务。经过多年发展,宜信的农村金融服务覆盖了30个省市自治区100多个区县农村,农户咨询超60万人次,为近6万农户提供了超18亿元借款及农村金融综合服务。其中助农扶贫业务已经帮助了近2万农村妇女,扶贫助农金额将近2亿元。
基于宜信在农村的普惠金融实践,惠农平台对满足城乡客户资金需求、实现信用价值的释放和提升、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宜信普惠惠农业务以开放的合作平台,广泛联合农机制造商,农机代理商,农资企业以及农民合作社,共同搭建服务“三农”的金融生态体系。一方面通过与涉农企业合作建立符合农户需求场景的金融服务生态圈,将金融服务与农户日常生产生活高度整合;另一方面也为涉农企业提供专业的应收借款保理、存货金融、供应链金融、农产品销售、信息化管理工具“爱社员”等多种金融服务。
记者:宜信惠农平台运用了很多科技创新的手段,为农村金融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尝试,能详细谈谈科技为农村金融服务带来了哪些改变吗?
王威:普惠金融,一个普,一个惠,都指的是服务的可获得性和便捷性,对普惠金融理解为照顾、优惠,甚至白给是错误的。经过惠农平台的实践,线下的团队也做了跟进试点,最后发现农村客户更容易接受移动互联的方式。过去是靠人,现在我们在手机APP上提供所有服务的信息,通过二维码或者朋友圈的传播,试点地区的获客能力提升了两倍,反过来降低了获客成本。所以说运用金融科技的手段,在农村能够找到一些方法降低成本。同时,时效性、便捷性也提升了,农户能够知道我们为他提供了哪些服务,并且能很方便地找到我们。另外,我们正在尝试一些无纸化的服务,面向个人的移动APP可以随时随地传递信息,通过客户授权完成信息的抓取,进行信用评估。
之前很多人认为农村很难做普惠金融服务的,宜信做到了。在基于大数据的风险控制方面,宜信利用大数据技术在农户和小微的信用建立方面去不断创新。利用互联网等新的数据源,像社交、网购等,获取后进行一系列的研发工作,让不同的数据源建立的信用模型越来越有效。如网络电商,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留下大量数据的小微企业,通过大数据风控模型可实时完成授信评估结果;在农村,农户租赁拖拉机、收割机、烘干塔等农机具时,我们在农机上安装传感器,他的拖拉机开到哪里、烘干塔烘干了多少粮食,远程就可以知道,并以此开展风险控制。这都是很有意思的金融科技,可以运用在普惠金融的最前沿。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