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资本市场的风险
11月22日,在美国纳斯达克资本市场上市的盛大网络宣布与Premium Lead Company Limited(盛大网络母公司)和New Era Investment Holding Ltd.(合并子公司)达成一项合并协议和计划。根据该协议,母公司将按每股普通股20.675美元或每股美国存托股份(相当于两股普通股)(“美国存托股份”)41.35美元的价格收购盛大网络所有剩余流通股。交易完成之后,盛大网络将实现从美国股市退出。这就是近期引起互联网各界人士热议的盛大网络私有化事件。
其实选择退出美国股票市场的中概股并不仅仅有盛大,包括同济堂、乐语中国、安防科技、康鹏化学等公司也做出了同样的选择。在中概股危机影响下的美国资本市场,早已不再是“香饽饽”。
不少在美国上市的中国互联网企业,如斯凯网络都曾有遭遇被“做空”的惨痛经历。“做空”在美国资本市场是一种合理的行为,有完善和成熟的机制。意指对冲基金事先认定某个上市公司存在股价必然暴跌的诱因,且该诱因被自己独家掌握,便采用融券的手法“借”来该公司的高价股票“砸”出,待股价果然下跌后,再在低位将所“砸”股数买回,补还融券的股数,凭借两项交易中的“倒差价”赢取高额利润。
做空有一项前提,即上市公司本身是有弊端的,而且这种弊端足够大,可以让该公司的股票在几天的时间内,被股民纷纷抛售,从而引发股价下跌。不少中概股的股价纷纷下跌,其中就有做空机构的影子。
而风险还不止这些。在中概股遭遇危机之后,有不少业内人士开始反思中概股本身的失误,也有不少人士认为,中概股危机并不仅仅是自身的问题,而是在复杂机制下导致的带有“阴谋”性质的“阳谋”。
资本市场设计的初衷是为企业提供更加良好的融资环境,帮助企业成长。但是这种初衷往往会被逐利的空头机构甚至监管机构所利用。全国工商联并购公会执行会长费国平曾为中概股辩解:“要分清好中概与坏中概,搞株连不仅违背了法治原则,不仅不能平等保护公司的全部利益相关者,还会导致更多投资者遭受不该发生的损失。”
他认为:“中概集体被质疑有问题,是监管者、做空者、舆论集体审判的结果,不是法官的判决。做空中概股的概率不很高。是SEC(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不断挑衅,再加上媒体渲染,市场对中概股的不信任不断扩大,投资者趋向于避险。”
相对于国内的资本市场,美国纳斯达克等海外市场确实有更低的门槛,也有着成熟的运作机制,但是这并不表明其中没有人为运作的空间。中国互联网公司海外上市终究是“寄人篱下”,将来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开放,像盛大网络这样选择从海外市场退市的中国概念股企业会越来越多。
所谓“吃一堑,长一智”,中国互联网企业不要再抱着上市的幻想不放,还是将眼光放在更实际的盈利能力上更为可靠。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