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看起来iPhone 的战略没有改变,但其实在做微调。
iPhone一代采取与运营商通信业务分成的模式。但通信运营商对此有抵触情绪。进入第二个时代后,变成了跟内容folder分成的形式。应用一旦完成,成本就不会增加。
所以如何将它放在更大平台是他们要做的。第二个时代跟通信运营商有终端销售合同,比起一时代从资费分成,这次终端分成降低了抵触感。
另一个特点就是只跟一个运营商签约,但是用户分散之后就跟多家运营商进行了合作。除了中国移动,全球未跟iPhone合作的大型运营商只有日本的DoCoMo一家。为了征服所有运营商,也许iPhone会开放一部分管道给运营商。
收购Sprint的目的
笔者:管道化带来的价格战会不会导致软银利润下降?
森行真司:首先,我有个疑问,虽然管道化变成了流行语,但真是这样么?这并不是现在才开始的。在iPhone之前, Docomo有i-mode,但其他运营商也有自己的模式,其实差别不大。当时的价格竞争也不是很激烈。也就是说,在成长阶段,价格战打不起来。
最重要的是,通信运营商在进行新的尝试。举个例子,KDDI的SmartPass业务。目前为止,通信运营商注重硬件设备的投资,内容包也外包给其他公司,自己的利润仅为代收费,利润率不到1%。SmartPass即KDDI购买应用,再提供给客户,也就是将成本回收之后,继续取得的收入即成为利润。比如说手续费10%,利润率有3~4成。
在智能手机时代,导入这种做法将有更大潜力。这里要考虑的是,在整个商务圈中最重要的是什么。第一是资金,二是客户信息,三是品牌。有三个要素,再加上很强的意志,就很有可能成功。最先导入的公司获益最大。但是过了几个月后,其他运营商将推出类似业务。
最近各个公司说,如果换了智能手机,数据的ARPU值将上升2000日元。最重要的一点是,智能手机用户中,中高年龄层用户增多。十几年前地铁中乘客都在读晚报,最近乘客的中老年用户换成用智能手机阅读。虽然之前的手机也有阅读新闻功能,但操作不便。晚报每份140~160日元,20天上班来算,大概有三千日元支出。
这种消费慢慢已经进入运营商口中。运营商竞争的余地会限定在这些周边领域。当时i-mode以年轻人为目标人群,但随着操作方便的智能手机的发展,用户拓展到中高年龄层。
笔者:但在日本很多顾客认为软银的网络服务较差。软银对此采取了哪些措施来提升用户体验呢?
森行真司:之前也说过,收购沃达丰日本时,沃达丰网络较差,所以刚开始目标客户为低端用户。在导入iPhone之后,在大城市周边设置了基站。软银的iPhone客户以城市用户为主,他们也不会经常去乡下,因此它的战略是满足绝大多数用户的需求,在大城市建基站。然后再不断辐射周边扩建基站。
也就是说,软银选择目标客户时非常明确,每个阶段采取不同的战略。在全世界范围做用户调查,开发用户最需要的商品。比如通过调查,了解用户不需要高端机,只需要多种颜色的机型。软银的战略就是在收集用户回馈后非常细致地分析用户的需求。而一般公司都是在决定了某个战略后,再强加给用户。
从心理学上讲,用户满意度其实是事先确定的。比如顾客对DoCoMo的高品质要求期待更多,网络一出现问题,用户就会有反应。而软银期待较低,出现问题也不会有太多非难。所以完成度低的产品也容易推出,失败了也没有特别大的影响。所以回顾5年业界内的新行动,基本都是软银发起的。
笔者:软银收购Sprint的目的是将移动互联网业务推广到全球范围么?接下来会采取什么措施扩展全球业务?
森行真司:软银收购Sprint将产生议价力量,软银跟Sprint每年加起来有一兆日元投资,虽然它们的技术制式不同,但还是会产生议价效果。
另一方面是,软银至今为止为freecash模式,以前做法将现金投入到最有潜力的业务中。这几年成长最快的是通信业。之前就是雅虎BB的ADSL宽带业务,但是ADSL也有强有力的竞争者NTT,所以现在它不投资到雅虎BB,(重心)已经转移到了移动业务上。
观察日本市场,有价值潜力但没有设备潜力。如果iPhone优势消失,在设备投资时会导致价格战。这时软银就看到了Sprint,和6年前沃达丰很像。智能手机普及率40%~50%的时候,今后牵引市场的是中低层用户。面对高端用户,还有网络品质可以提高。AT&T和verizon具有高品质网络,有很高毛利。Sprint品质略低,面向预付费低端用户。这些与软银最开始相同,以后逐渐拉动客户增长。所以纵观这些潜力,软银利用现金不仅局限在日本国内,还放在全球范围内。
如果大家看的过瘾,明天我们将为大家连载一篇关于软银最大的竞争对手——日本第一大运营商NTT DoCoMo现状的文章。NTT DoCoMo一直被看做是中国移动的老师,和中国移动一起是全世界唯一两家不引进iPhone的大运营商,它是如何对抗苹果的?请不要错过。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