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件】靖江的沈小姐叫苦不迭:网购时,她按照实际情况给了卖家一个“差评”,哪晓得从此被骚扰不断。3日,卖家居然给她寄来了冥币。 一个“差评”引来的这么多麻烦,击中了网购评价系统的软肋。
买家在挑选网店时,往往会先察看卖家的信用等级和其他买家给出的评价,因此,卖家将买家的评价视为店铺经营的“生命线”。网购评价机制在很大程度上维护了买卖双方的信息对称性,监督了卖家的诚信,保护了买家的利益。 但是,凡事都有利有弊。由于网店获得好评与差评的多少对网店的成交量影响巨大,卖家非常重视消费者给出的评价,都希望买家给予好评。当顾客给出中评或差评时,有的卖家就会对买家进行恐吓威胁,逼迫买家把中差评改为好评。如有不从者,卖家便对顾客实施报复。沈小姐收到冥币就是典型的做法之一。
“差评”让买家不断受到骚扰的同时,网络“职业差评师”的出现,也让不少卖家望而生畏。他们专门以给网店“差评”为手段索要网店钱财。市场不断创造出新的需求,有了差评,就有人专门提供“删差评”服务,此类“公司”的广告到处都是。
公允地说,网上交易的兴盛,买家评价起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网上交易的发展,网店评价系统的缺陷也逐渐显露:过于倚重买家评价,缺乏更科学、更多元化的信用鉴别机制。如何弥补这样的缺陷?有人自然会想到政府的严厉监督、强势介入,但这是最佳选择吗?
马克思有所谓“市场是天然的平等派”的说法。从本质上说,市场的公平、公正交易制度的完善,最终必须依赖当事各方在现实中摸索,而不是由第三方来制订,不论这叫“干涉”还是“监管”。只有双方利益诉求充分表达,经过一轮轮的博弈,才会在渐进中产生好的制度。网络交易从小到大,基本出自民间,成为一个“制度成长路径”的样本;网络交易的发达也证明这种民间的自发性秩序是成功的。 卖家买家采取的各种“手段”,本质上都是市场双方的博弈,是对公平交易制度的探索。相信市场经济,还是相信命令经济?这个问题不值得讨论。成熟、公平的交易制度,不能依赖恩赐,而是由每个交易主体在自觉行动中“自发”形成。至于最终定型的制度会是什么样,谁也无法预测,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卖家和买家不应该全部依赖好中差评。
在好的制度形成前,对买家来说,应该意识到虚拟购物也是建立在传统的消费模式之上的,没有完全满意的消费,卖家有一两个差评未必就等于缺乏诚信,也不代表其商品质量不好;同时,还要有自我保护意识,凡是发货来的所有商品,包括票据和网上记录都要有所保留,一旦遇到产品质量问题、涉嫌假冒伪劣等问题,可以投诉进行合法维权。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