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国家及我省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积极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实施了国家和地方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计划项目,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就业压力。其中国家计划项目有:从2006年开始连续5年实施“三支一扶”计划,即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从事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从2006年开始连续5年实施特设岗位计划,即青海省农牧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从2003开始连续5年实施的“西部计划”,即青海大学生志愿服务计划。地方计划项目有:从2006年开始连续5年实施“村官计划”,即青海省选派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服务的实施意见;从2006年开始实施“青南计划”,即青海省大学生志愿服务青南计划;从1983年开始进行的优大生(选调生)选调工作,即选调应届优秀大学生到基层锻炼。
这些计划项目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到农村、到西部、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我省每年大约有2500名左右学生积极参与这些计划项目,一方面极大地缓解了就业压力,另一方面,涌现了一批扎根基层、服务基层的优秀大学生,为基层的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了宝贵的人才。
为了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从2006年开始,省教育厅每两年对省属高校进行一次毕业生就业工作考核评估,建立了就业评估体系,此举走在了全国前列。事实证明,考评体系中制定的具体指标,对高校的就业工作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使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上了一个大台阶。
根据我省高校对毕业生就业指导的实际,我省教育部门于2007年出台了《青海省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学大纲》,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列为公共必修课。2008年,我省又组织有关人员结合省情编写了《青海省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教材,于去年秋季下发各高校开始使用。这项工作对大学生就业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在西北地区来说起步较早,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超前性。
为了适应各单位的用人需求计划,从2007年开始,省教育厅将每年一次高校毕业生就业洽谈会改为每年两次,以便更好地推荐毕业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