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工作人员正在给市民办理执照。由鼓励微企发展到引发全民创业热潮,我市的微企扶持政策正不断加力。记者 唐浩 摄 (资料图片)
由鼓励微企发展到引发全民创业热潮,我市的微企扶持政策正不断加力。2月1日起,微企申办有了新变化,我市正式启用微企网上预申请系统,要创办微企的市民须网上报名预申请。短短一个月,市工商局微企处受理的网上预申请已超过1.5万户。
不过一些微企创办者对微企怎么申办、融资、渠道建设、经营管理等具体扶持政策不甚了解。昨日,市工商局微企处处长聂刚,针对微企创办者关注的热点问题答疑解惑。
扶持对象 人群扩至十类
“发展微型企业是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有效途径,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让大家有事做、有钱赚、日子更有盼头。”市工商局微企处处长聂刚告诉记者,微型企业创业扶持对象最初定位为国家政策集聚帮扶的“九类人群”,即大中专毕业生、下岗失业人员、返乡农民工、“农转非”人员、三峡库区移民、残疾人、城乡退役士兵、文化创意人员、信息技术人员。
“通过创办微企让这"九类人群"有了更多的就业渠道,更激发了民间创业的激情。”聂刚介绍,重庆是一个拥有3200万人口、大城市带大农村、城乡二元结构明显、下岗失业人员较多的城市。另外,每年还有近20万大中专毕业生进入社会、户籍制度改革使500多万农民变市民、外出务工人员大量返乡、以及三峡移民后续发展等问题,而重庆城镇每年新增就业岗位不到30万个。微企虽然每户看起来规模不大,却数量众多,每户带动10个人就业,就能有效地让低收入人群获得工资收入,还能有效刺激消费。
不仅如此,这些不同阶层的人,通过创办微企,有了转行和当老板的机会。其中,大学生、文化创意人员、信息技术人员等一批创新能力强、有潜力可挖的人群投身创业大军,还可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企业家,刺激城市的“软实力”,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
去年4月,市微型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出台政策,将劳动模范、先进人物新增纳入微企扶持政策对象。聂刚表示,新增的两类人群主要指获得省部级以上政府表彰的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或者是获得省部级以上部门表彰并明确享受省级劳模待遇的先进人物或先进工作者,或者获得区县级政府表彰的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不过,具备上述条件的在职国家公务员、机关事业单位人员除外。“这是为了更好倡导社会对劳模、先进人物表示尊重及支持。”聂刚说。
聂刚说,在校大学生曾庆丙,曾开设了一家为毕业生做西服创办“学子西服”工作室,但在“九类人群”上碰了硬杠杠在校大学生不属于政策扶持的九类人群。政策适时地作了调整,将毕业年度的在校大学生一并纳入了扶持范畴。鼓励在校大学生自主创业,将有利于带动就业。
创办条件 降低经营门槛
为了抓好微企发展的质和量,政府还对创办微企的年龄、用工人数、经营场所等作出细化规定。
聂刚表示,申请人除了属于“九类人群”,且本市户籍(含集体户口),还要求申请人要具有创业能力、申请人无在办企业、申请者夫妻双方均未享受微型企业扶持政策。此外,新申办的微型企业应吸纳解决一定数量的人员;除入驻孵化园、创业基地和工业园区外,申办微型企业须具备独立的经营场所。属于“九类人群”的申请人在企业中的出资比例不低于全体投资者出资额的50%。而现在,为了鼓励更多市民创业,其中不少门槛都降低了。
“微型企业不同于个体工商户,应有一定规模,但对重点扶持产业,我们降低了相应的门槛。”聂刚表示,从事制造业的微企生产经营场所面积须在80平方米以上,加工业微企生产经营面积须在50平方米以上,生产环保节能产品、全市或区县重点制造产业产品(含配套产品)的企业可在20%幅度内适度放宽。信息技术、文化创意产业以及入驻微型企业孵化园、创业基地和工业园区的微型企业不受经营场所面积限制,还可利用自有住房创业。
不仅如此,以前创办微企,要求创业者男性不超过60周岁,女性不超过55周岁。但为了鼓励“熟手”创业者,体现行业带动作用,如果获得国家专利授权,或在行业领域具有20年以上从业经历者,男性可放宽至70岁,女性可放宽至65岁。
想认识全国各地的创业者、创业专家,快来加入“中国创业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