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网消息 记者汪天明通讯员范良文实习生张倩
再过一个月,武汉长兴电器发展有限公司80亩的新基地将投入使用。
“届时,这里不仅会崛起一座现代化的生产厂房,还会配套网球场、健身房、餐厅等休闲娱乐设施,整个投资加起来得8000多万呢……”谈及新基地的前景,长兴电器董事长杨须红格外兴奋,左手搭在沙发上,右手则不停地在半空挥舞。
能不激动吗?10年前,长兴电器落户吴家山台商投资区时,还是一个靠租用厂房,加工制作简单低压配电箱的作坊式小企业,员工不过30余人。而在汉打拼20余年后,当年的温州小伙终于“功德圆满”,不仅事业有所成,还抱得美人归,成了武汉人的女婿。
1 “扳命”进入制造业定位不准呛了水
熟悉杨须红的人说,这个人爱“扳命”!有了一点小钱后,非要投资搞工厂不可,最后亏得一无所有。
1982年,杨须红22岁。按照当地的传统,年轻人都应该出去闯荡。老家温州乐清,当时已经是全国最大的低压电器生产基地。靠山吃山,连火车都没坐过的杨须红,借款300元,当起了“倒爷”,到温州进货,在武汉出手。这样有了第一笔原始积累。随后,他跟自己兄弟几人合伙在汉口利济路开了家门市部。
1991年,温州作坊式企业已向大型工厂过渡,品牌化成为发展方向,德力西、正泰等一批品牌企业纷纷崛起。武汉的同行还在固守原有的销售模式,认为有钱赚就行。但杨须红敏锐意识到,“杂牌”时代将一去不复返。
他是个“心大”的人,手头上有点钱就想把事情做大,“有自己的品牌该多好”。1992年,本可守着门店过安稳日子的杨须红,却偏要发动家里的兄弟,集资搞实业,办工厂,制造开关等电器元件。
杨须红信心十足,不料却遭当头棒喝。他的产品与德力西等企业形成正面竞争,而温州电器产品已形成完整产业链,批量大,价格低,很快垄断了市场。而在武汉设厂,生产采购成本偏高,加上“长兴”属全新品牌,折腾了几年后,到1996年,积压了一堆产品卖不出去不说,内部矛盾重重。
他从一个百万富翁再度回归到一个穷光蛋。他深刻反思:“搞品牌没有错,前期的失败,主要问题在于产品定位失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