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政策最需要综合“治疗”
cye.com.cn
时间:2006-12-12 0:59:24 来源:中国经营报
作者:孙书博 我来说两句 |
|
 |
|
10年内颁布了20次降价政策,至今并没有达到政策初衷 争议领域:医药行业 争议指数:★★★★
政策回放:
在过去10年时间,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以下简称发改委)颁布了20次的降价政策,从国家干预行业降价的频率来看,医药行业在国内一定列为榜首。而从第18次政策出台开始,“降价”这一敏感的字眼已经变成了“调价”,包括一些老的抗生素和青霉素产品价格都有适当的上调。政策调整的原因不言而喻,价格降得过猛,有很好治疗效果的老产品在市场上消失了。
“第20次对心脑血管和内分泌类药品的调价政策马上就要出来了,调价幅度依然很大。”据北京千竹咨询公司总经理陈晓松讲,“此次价格调整仍然是以降为主,少部分产品价格有适当的上调,但是,平均降幅仍然达到21%,其中专利药平均降10%,原研药平均降16%,一些普药产品的最高降幅甚至达到80%~90%。”
市场反应:
对于降价,华北制药集团前总经理刘寿文有太多的感触。“我自己的家人生病需要注射抗生素,医生却开不出处方来。他们告诉我打青霉素过敏风险大,医院不愿承担风险,因此必须要院长签字。这是什么道理?”刘寿文说,“不给打青霉素,其实就是因为青霉素便宜,医院赚不到更多的钱。石家庄是青霉素产品生产大省,在这里的医院都开不出青霉素,其他地区的医院就更不用说了。”
由于被医院拒之门外,在目前的情况下,降价的产品只有两种出路。要么走下去,即以农村为开拓目标;要么就是彻底在市场上消失。
中国化学工业协会顾问俞观文表示,“通过19次药品降价政策的结果不难看出,降价对于医药行业已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是原有的流通环节和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2006年医药行业已跌入了历史低谷,而且今后一段时间仍然会保持持续走低的态势。”
理性分析:
发改委最初提出药品降价的目的是什么?按照发改委有关人士给出的说法,药品降价政策实质目的是,为了挤压中间环节的虚高药价,既保障医药企业的合理利润,又让老百姓从降价中获得更多实惠。
陈晓松却质疑发改委“独挑大梁式”的降价政策:“药价只是医药市场众多问题中的一个方面,如果单纯以降价为手段必然会导致买不到降价产品的现象发生,而且由于中国制药企业产品结构雷同、严重供大于求,因此,每次挤压药品中间差价的举措最终都会将压力转嫁到制药企业身上”。
显然,十年的降价工作,至今无法达到政策最初设想的目的。
最新进展:
“发改委有关领导在内部会议上也曾坦陈,十几次的降价工作并没有感觉到对目前存在问题的解决有太大的影响,在降价的过程中,反而暴露出更多的问题。其中一些问题已经不是发改委所能单独解决的了。”俞观文讲,“因此,未来的改革必然是多部门之间联动性的。”
“有11个部委联合成立的医疗体制改革协调小组,对于协调医疗体制改革过程中各方的利益,将起到很大的作用。相信很快就会有一整套系统的方案能够出台了。”俞观文乐观地说。
对策建议:
连续的降价政策使制药企业必须考虑未来我国医药市场的发展趋势。未来的医药市场必然会出现两类企业的划分。首先,有科研基础的制药企业必须加大新产品的研发力度,通过开发新产品来保证自己的地位。而具有研发基础的企业,要通过降低生产成本、扩大产能的方式加大市场占有率,以此来保证自己的利润。
|
免责声明:
凡本网具体标明“来源”的所有文字、图片和其他形式的文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果您对本站文章版权的归属存有异议,请立即致电010-51285022或致信chuangye◎vip.sohu.com通知我们,我们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