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互联网上引起恐慌的“熊猫烧香”病毒案日前在湖北告破,病毒制造者李俊与其他5名主要贩卖、传播者落网,这是我国破获的国内首例制作计算机病毒的大案。此案暴露出网络病毒产业链渐成气候。
李俊只是计算机病毒产业链的发端,整条产业链制造、贩卖、交易、传播、使用“一条龙”,环环相扣,最终祸害网络用户,牟取经济利益。据警方披露,少数地方甚至形成了计算机病毒产业群。
据介绍,在“熊猫烧香”案中,产业链每一环都有不同的牟利方式。病毒制造者有两种方式,一是“卖病毒”,按购买者的要求在病毒程序中填上“指定网址”后把病毒出售;二是“卖肉机”,因中毒而被病毒制造者控制的计算机被称为“肉机”,“卖肉机”就是转让控制权。
病毒购买者的牟利方式主要是“卖流量”,由于病毒程序中预设了“指定网址”,而这个“指定网址”设置了木马程序,中毒的计算机只要一上网,就会被强制性地牵到这个“指定网址”上,自动下载木马程序,将这台计算机的相关信息资料传给购买者,这些信息资料被称为“信”,病毒购买者往往会将某一“指定网址”的“获信权”出售,根据访问流量收取费用。在“熊猫烧香”案中,目前警方发现的“信”绝大部分是网民的聊天及游戏工具的账号与密码,以及各种游戏装备。
下一环是“拆信人”,他们将获取的资料信息通过网上交易平台出售给普通网民。“拆信人”往往不需要专业电脑技术,只需要花时间在网上交易。据警方透露,目前在海南省儋州市、浙江省丽水市等地方,已出现成群结伙的“拆信人”,有的团伙达50多人,有的不仅盗卖游戏装备,还通过发布虚假广告等手段直接诈骗钱财。
“熊猫烧香”病毒案再次敲响了网络安全的警钟。面对猖獗蔓延的计算机病毒,从公安机关到普遍用户,从制度建设到技术手段,绝不能掉以轻心,迫切需要进一步提高预防和打击能力。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在打击新形式犯罪中还存在着立案难、取证难、定罪难等难题。李俊对记者说,国内网友普遍缺乏网络安全意识,管理密码设置简单,对系统软件也不经常打补丁进行维护,极易受到攻击。 (据新华社武汉2月15日专电)
|